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路南大米”受欢迎的启示 农业生产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
2016年08月20日 11:11:00 来源: 柯桥日报 记者许东海 实习生沈宇鹏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城郊的柯岩街道路南村时,只见3位村民正在给625亩“村田”的水稻施肥,绿油油的单季稻已有20多厘米高,长势良好。

  “村田”是路南村独有的说法。原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很多农田失管。2014年,路南村两委会决定将全村耕地统一返租,成立村农业车间,种植粮食免费供应村民,达到保护耕田又能增收增效的目的。

  两年来,这一“村田”种植模式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和支持,“村田”面积从当初的3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600多亩,种植方式从人工变成了机械化,产出的粮食质量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保证本村村民供应的基础上,还向非本村村民出售。

  2015年该村共生产大米10多万公斤,其中以每公斤4.4元的价格对外销售5万多公斤。该村还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油菜,收入达到10多万元。

  “一方面,大家觉得我们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质量肯定有保证;另一方面,我们位于城郊,在地理位置上占了优势,方便市民前来购买。”路南村村干部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并不打算对外销售,但粮食产量高,每年的新米除供应本村村民外,还有大量剩余,于是就选择了对外销售,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区农业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路南村通过返租土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其做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在不少地方,有的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土地流转后找不到合适承租方;有的村居因为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村内耕地失管情况严重。那么能否也按照路南村的模式,发展集体农业经济呢?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蔬菜、粮食的品质要求也在提升。”业内人士指出,路南村发展“村田”种植粮食,是基于较为雄厚的村级集体经济,而经济薄弱的山区村落,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农户发展种植产业。

  如可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由村里组织剩余劳动力,以市民喜爱的传统方式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由村里分门别类包装后,在市区设立销售点进行销售派送;可以发展花卉产业,借此发展“乡村游”,吸引投资商。“主要还是村里要敢创新。”该业内人士说。

标签: 农业;生产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