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5日讯"铃铃铃……”,上午10点的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从教室中跑出来,他们有的在操场上跳绳、嬉戏,更多的人来到书吧,从书架上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安静地阅读起来。
嫩绿、鹅黄、粉红,这些清新淡雅的颜色,映着学生们求知的小脸,这美好的景象来自三门县松门小学的书吧,而这个书吧的前身,竟然是海游街道松门村祠堂里的古戏台。这古戏台,在以前是村里用来举办民俗活动、唱戏娱乐的地方。传统戏台逐渐淡出百姓生活后,古戏台曾成为堆放旧物的大杂院。
现在,古戏台被有效利用起来,成了学校的特色建筑——学生们的小书吧。至此,松门小学330名小学生有了看书的好去处。
改造后,教室都有了,独缺图书室
走进三门县松门小学的书吧,记者看到了各种清新淡雅的颜色,让人赏心悦目。卡通型的凳子、六边形的桌子,无不显示出布局者的细心和巧妙。而这么漂亮的小学书吧,竟是由破旧的祠堂古戏台改变而成。这一切的改变,蕴藏了松门小学校长陈林娟太多的心血。
2012年,陈林娟刚来松门小学,学校只有右边这幢二层楼是教学楼,6个房间5间是教室、1间作为办公室,只有5个班级的学生。当时左边这幢楼还是危房,村民们拿来当储藏室。
考虑到危房存在一定的危险性,2013年2月,陈林娟向县教育局提出危房改造申请。9月份,危房改造悉数完成,学校也有了各种专用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但是,场地的限制,学校缺少了重要的资源——图书室。
"2014年9月,城北小学开始合并到松门小学,学生人数增加了。我们学校是一所村小学,本村只有两个孩子在读,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来自安徽、云南等地。和本地的家长相比,他们要为生计打拼,没有好的条件为孩子提供课外读物。而学校也没有资源,无法提供一个场所。”陈林娟表示,那几年里,全校330名学生的看书去处成了她的一桩心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读上多样的好书,造一个图书馆成了首要任务,陈林娟把目光投向了村子里的祠堂——陈氏宗祠。
"戏台被村民们用来堆放桌凳等杂物,太浪费了。我在2014年的时候就想把戏台做成一个书吧了,和村里的干部们沟通、协调了蛮多次。”陈林娟说。
历经几个月的排危、复原,2015年3月,学校和村里协商后,由县教育局出资,将戏台改为书吧,供学生们使用。
陈林娟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从头开始设计、规划。"怎样打造一个小学生们都喜欢的图书室呢,外观要清新,桌椅凳子要童趣,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让孩子们乐于学习的书吧,能放松也能学习。”陈林娟说,古祠堂的外墙、栏杆都需要粉刷,她就和油漆工师傅一起挑颜色、配颜色,调了好几次颜色,终于把理想中的清新淡雅又粉嫩的颜料配出来了。
"我买的书桌是六边形的,这样就可以坐6个人了。”陈林娟说,去年,打造书吧成了她心头的大事,不能浪费每一寸土地,既要做到和谐美观,又要达到实用效果,还要追究细节的精妙,每天4点半,陈林娟就起床开始捣腾,晚上不到12点不睡。
就这么慢慢改进慢慢整修,一年的时间,古祠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家长们看了都说:"学校虽然小,但是很精致。尤其是图书馆,实在是太漂亮了。”
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都进步了不少
书吧建好开放后,每天都有上百的学生进入图书室,自由阅读。课后、午休时间,来看书的学生尤其多。目前书吧里共有8000册书籍,学校会不定期进行更换有益学生身心的书本,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与其他学校图书馆不同的是,学生在书吧里看书不用登记,随便拿、随便看,只要求看后自觉放回原处。书吧也不设管理员,书吧的管理由学生自己担当。
"老师们经常教育我们‘让行为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行为’,从书吧开放到现在,同学们都很自觉,没有过损坏书籍的行为,也不会把书偷偷带回家。”书吧的小管理员,11岁的学生林柔羽说道,"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松门小学上学,平时喜欢看小说,但家里没有这么多书,学校没有书吧前,我只能去新华书店看书。现在一下课,就可以来这里看书了,非常方便,我的语文成绩也进步了。”
"校园开放式书吧的建立,它的功能不应仅仅是为丰富学生课间文化生活,更应是让孩子自主地享受这个资源,成为孩子们爱学乐学的知识乐园。”陈林娟说,最近,语文任课老师告诉我,有了书吧后,孩子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变得知书达理了,写作文时词汇也丰富多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