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9日讯 6月15日,台州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受强雨带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达到50毫米至70毫米,是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尽管经过一个昼夜的强降雨,但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市民却惊喜地发现,那里没有积水,也没有内涝。
投资43.8亿元建“海绵城市”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我市东部,纵贯临海市、椒江区、路桥区和温岭市等地,总面积约562.15平方公里,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浙江海洋经济重点规划建设的九区之一。
由于集聚区地处滨海滩涂区,是河网末端承泄区,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海岸线长,受风暴潮影响大,最容易产生积水和内涝。同时,作为企业集聚地区,还面临着水质污染处理问题,于是“海绵城市”的想法呼之欲出。
2015年以来,集聚区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计划投资43.8亿元,着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房屋”等建设,三年内力争成为全国第三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和打造以水为灵魂的“生态水城”。
为此,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下设海绵办统筹此事。目前,“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已全面实施,四条市政“海绵道路”已基本建成,“海绵(湿地)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暴雨是检验“海绵城市”建设的特殊“试卷”。
6月16日上午,大雨倾盆,在集聚区管委会广场,豆大的雨水掉落在透水砖上很快被吸附,没有形成积水。集聚区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大雨,“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道路(广场),一般一分钟内就会将雨水渗透至地下,不会形成积水。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集聚区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城市广场和道路都浇上水泥,雨一大,就会被暴雨灌成“漫城”,甚至出现了市民在城区划船、垂钓的尴尬情景。
集聚区在新区建设中,科学布局道路(广场)设施建设,注重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以市政道路为例,以往,道路人行道和绿化带建设,建造总是高于路面,这样水很难排出,也容易造成扬尘,排出的水也会污染河道。
集聚区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在市政道路的中央绿化分隔带、人行道、两侧绿化带进行改造,建设低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实现降雨径流及污染控制目标。同时,建设雨水花园,将道路的水统一收集起来,流到雨水花园净化,再排入河中。
集聚区海绵办负责人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水顺畅地流起来”,尽可能减少内涝,也减少了道路水直排河道污染环境。
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觉得集聚区和其他地方大不一样了,比如车子跑起来,没有水往人行道上喷过来。这几天下雨,经过改造,地面没有雨水残存。
共建良好生态机能
湿地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集聚区的规划把湿地公园内的多处河塘以及低洼区、千亩湖面等串联起来,建设生态驳岸、下沉式绿地、渗透型植草沟,组成多个“海绵”体系,构建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
“这个人工生态湿地,规划占地约232.5亩,包括再生水生态处理系统、循环水生态处理系统,同时配套了一个1600多亩大型人工湖——月湖。”集聚区海绵办负责人说。
“因为月湖的水是全封闭的,时间一长就会发黑发臭。”集聚区海绵办负责人说,为此,他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实施“海绵公园”建设。
“‘海绵公园’项目建成后,水处理量每天可以达到11万吨,其中中水3万吨/天,循环水8万吨/天,这个处理规模可以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集聚区海绵办负责人说,通过“自然+”生态建设,将充分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防涝避旱、雨污分流、水清岸绿,这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集聚区海绵办负责人说,目前集聚区“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将把“海绵城市”建设和企业厂区、小区、学校建设等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水城。
相关链接:“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储、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和顺畅。从广义上讲,“海绵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城这一生命共同体具有良好的生态机能,能够实现城市的自然循环、自然平衡和有序发展,真正让人们能感受到城市的呼吸,触摸到城市跳动的脉搏,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舒适和惬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