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三门祭冬“入遗”啦 台州世界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记者昨日探访亭旁杨家村古老而神秘的祭冬仪式
2016年12月02日 15:10:29 来源: 台州晚报 记者 高波

  祭冬仪式现场(图由杨家村提供)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管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娃,对这二十四节气歌多多少少总有印象。在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每年的冬至可是村里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一天,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冬仪式来祈福迎祥,全村男女老少赶来参与,热闹非凡。

  就在前天,我国申报的包含“三门祭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按照文化发展指数计算口径,我市人均世界文化遗产数实现零的突破。

  昨日,记者赶到三门县亭旁镇,采访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杨家村村委会。

  流传700多年,三门祭冬从未中断

  杨家村是当地大村,也是亭旁镇区所在地,人口五千有余,杨姓是村中大姓。

  在杨家村杨氏宗庙,工人们正忙着砌砖搭台,对宗庙进行修葺。因为宗庙已有些年岁,加上成功“入遗”,杨家村人对今年的祭冬更加重视。

  “再过几天,祭冬研讨会就要开了,今年办多大规模,谁来参加,都在会上安排妥当。”杨家村党委书记杨成来翻着日历对记者讲,今天初三,再过20天就是冬至,各种工作都要在这段时间准备好。

  村委班子里,个个都能把祭冬仪式讲解得头头是道,当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成员,而是祭冬本就是杨家村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盛大活动。

  支委杨东晓说:“杨氏到亭旁定居,有700多年历史了,到了元末明初,杨氏家庙建成后,祭冬就成了杨氏族人最为庄严隆重的活动,几百年下来,一年都没中断过。”

  87岁的长者杨兴亚须发花白,慈眉善目,他是祭冬仪式的传承人,在每年的祭冬仪式上担任读祭文的重要任务,也正是杨兴亚多年来对祭冬传统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三门祭冬得以成功“入遗”。

  一叩一拜皆讲究,祭冬仪式隆重而庄严

  祭冬仪式固定在每年的冬至日,冬至前一天是祭冬仪式的前奏——上山取长流水。

  取水的队伍浩浩荡荡,数百村民都来参与,其中仪仗七八十人,手持刀枪剑戟、各色彩旗开道,场面非常隆重。“长流水在村子附近山上的龙潭,潭水常年不竭,象征族人源远流长,来年风调雨顺。”村委副书记杨上游说,“取来的潭水在祭冬仪式上,给主祭人等斋戒净手之用。”

  到了冬至日,祭冬仪式的主角是主祭,须由村里四世同堂、福禄双全的长者担任;陪祭、喝礼、执事等角色,则选择辈分高的长者来担当。73岁的杨成来(与村书记同名)唱过20年小生,村里人都晓得他这副好嗓子,因此每年的祭冬仪式上,“喝礼”都是他挑大梁。

  所谓“喝礼”,也就是祭冬仪式的主持人。仪式上祭祀人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听喝礼来指挥。

  在村部会议室,杨成来就扯着嗓子,给众人现场表演了一段。

  “2016年十一月廿三,冬至良辰吉日,杨氏子孙祭冬大典开始……主祭、陪祭一众人等就位……一叩首……礼毕……”

  配合着祭祀众人的动作,喝礼的声音拉得又高又长。杨成来讲,祭祀动作在仪式前都要练熟,单单叩首这动作,就有“上至眼眉、下至肚脐”的规范,动作越到位越表示恭敬。经过杨兴亚等长者多年的规范和拾遗,杨家祭冬仪式逐渐规范,祭祀、拜祖全程完毕,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祭冬文化要传承,老辈已开始物色接班人

  冬至日临近,杨家村人就要忙碌开了,布置家庙、准备器具、联系族人。到了冬至当天,丑时准备、寅时开始仪式,卯时之前必须祭祀完毕。

  忙到天明,村里请来的戏班就开始唱祝寿戏,而各地赶来的族人也陆续开始拜祖。“杨氏族人遍布各地,亭旁就有11个村是杨家村开散出去的,包括临海、象山都有杨氏族人赶来拜祖。”杨东晓说。从冬至日开始,杨家村连着唱5天大戏,那也是村中老人们最开心的时日。

  虽然三门祭冬成功“入遗”,每年的祭冬仪式也都盛况依然,但祭冬仪式的“主心骨”们,都已上了年纪。包括杨兴亚和杨成来在内,都意识到了三门祭冬的传承问题,开始物色接班人。“我都87岁了,今年念下来,明年不知道还念不念得动祭文。”杨兴亚笑说,“前阵子和村委会商量,物色了往后念祭文的人选,是本村一个教书先生,各方面都蛮合适。”

  除了祭冬仪式的传承,老人们认为,祭冬文化的传承同样重要,在满桌的祭品中,贡王母、贡孔子和贡先祖的祭品规格都各不相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礼节,也都有它的出处。

  从申遗到入遗,三门祭冬以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重现传统习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亭旁镇党委书记牟锡荣介绍,亭旁镇原本就是红色旅游景点,如今三门祭冬成功入遗,无疑又给亭旁添了不少亮色,如何在发展亭旁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其传承发扬,这正是当地政府今后要走的方向。

 

标签: 入遗;三门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2025536426923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