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追忆《何处不风流》故事:温州公映4天观众近20万
2016年06月05日 11:33:00 来源: 温州网 叶锋

  电影《何处不风流》是由话剧《光明行》改编。郑之越/图

  浙江在线6月5日讯 1983年5月26日,反映温州城市生活的第一部故事影片《何处不风流》在温州首映,至今已有33年。片中插曲《卖汤圆》“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曾红遍大江南北,江心屿卖汤圆的经典剧情,仍旧萦绕在很多温州人的记忆中。该片除了拍摄地在温州外,也是第一部由我市编剧、演员和部分群众直接参与的影片,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留下了温州商人的形象和故事,具有浓浓的“温州味”。

  话剧改编而来,获得当年全省唯一拍摄指标

  73岁的温州著名编剧张思聪是影片《何处不风流》的编剧。近日,他拿出珍藏30多年的宝贝——《何处不风流》的8张清晰剧照和1张海报,让思绪飘回了35年前。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温州青年敢为天下先,自谋出路。张思聪深有所感,于1981年完成六幕话剧《光明行》:女青年庄丽下乡插队十年,回城后想干一番事业。她在街道的帮助下,与待业青年办起了个体经营的卖汤圆的服务社。她男朋友杨光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把庄丽安排进了外贸公司。庄丽得知这一名额是走后门挤掉别人而来的后,毅然辞掉工作重回服务社……

  当年11月,该话剧由温州市文工团演出,并参加浙江省现代戏调演,荣获编剧一等奖等11项大奖。这出戏深受观众欢迎,国内许多报刊也发文介绍,上海等地的一些剧团还改编演出。“当时拍电影也要有指标,每年全省只有一个。”张思聪说,省文化厅领导在得知这部话剧大受欢迎后,就决定由浙江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故事影片。

  当时张思聪正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带职深造。为了把剧本改编成电影版本,他经常在沪、杭、温三地奔波。经过他和浙影厂的胡月伟一个多月的努力,剧本改编于1981年12月完成,“我收到了2000元稿酬,这在当时是笔巨款。那时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资才40多元。”

  春晚舞蹈总监首次演电影,脸被打肿

  1982年6月24日,温州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一个电影剧组。电影《何处不风流》导演之一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朱文顺,是富有经验的电影界前辈,上个世纪40年代起就从事电影工作,执导了20多部影片;另一位导演为时任浙影厂厂长陈献玉。演员阵容也颇为强大,其中一名女主角由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女演员赵娜担任,另两位女主角由庞敏、宋迎秋出演,演男主角的有王福友、金康民,温州市文工团的金戴玲、邢时苗,温州市少艺校学生徐昉等都饰演了重要角色。

  “当时剧组在温州挑选演员时,以为邢时苗不会演,结果他把‘混混’焦一标这一角色演得活灵活现,非常讨彩。”张思聪说,焦一标留着长发和胡子,经常拎着一个收录机满大街“扎台型”,是略带反面色彩的角色。

  著名导演、国家一级编导邢时苗回忆:“那时是第一次接触电影,我和其他温州演员一样,对电影的表演技巧缺乏了解。”

  邢时苗回忆了一场“挨巴掌”的戏。当时,剧组在市区马宅巷试拍艾娜“掌掴”焦一标的镜头,由于饰演艾娜的演员庞敏以为邢时苗会闪开,所以并没有控制手上的力道;而邢时苗也搞不清试拍和实拍的区别,当庞敏一个巴掌扇过来时,他就老老实实地挨了。几次拍下来,邢时苗的脸肿了起来。

  邢时苗多次担任央视春晚舞蹈总监和现场导演。对参演《何处不风流》的经历,他感慨,这让他第一次接触了另一个艺术领域,加深了对电影的了解,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可能是因为温州第一次拍电影,当时拍摄现场围观群众很多。各个部门和单位都非常支持拍摄,很多问题都因此迎刃而解。市瓯绣厂职工、温二中学生、珠冠巷居民都担任了群众演员。”张思聪说,在江心屿拍三位年轻女演员卖汤圆这场戏时,需几位群众演员参加,结果有数百人排队报名参加。

  有市民银幕上看到自己家

  1982年10月11日,该片拍摄完成。经过几个月的后期制作、送审等工作后,全片终于在1983年4月完成,片名也由原来的《光明行》改为《何处不风流》。“剧组为此想了几十个名字,都觉得不合适,朱文顺导演就拍板定了《何处不风流》这片名。后来的高票房和好评,也说明了这个片名取得好。”张思聪说,1983年5月26日,浙江电影制片厂在温州电影公司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

  60多岁的林巧丽家住市区五马街,回忆起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情景,她高兴地说:“当时我在电影院门口看到这个名字,觉得是一部外国片。进了影院一看,原来是国产片,而且还是一部有关温州的电影,很亲切!庆幸自己当时被这片名所‘骗’,否则就错过了。”

  演员庞敏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是女三号,但她艳丽的花衬衫搭配喇叭牛仔裤的服饰,一头卷发高高挽起的发型,让很多温州女性纷纷效仿,引发了温州一股时尚潮。

  江心屿、九山湖以及大小高桥附近的寻常巷陌都作为场景在剧中出现。“我看过这部电影很多次,每次都觉得很亲切。观影过程中,许多观众都会说:哇!那是我家!啊!那个人,我认识……”张思聪说,5月27日至31日,短短4天内,该片在市区13家公映单位首轮放映了196场,观众近20万人次,每场几乎满座。当时市区不到40万人口,可见这部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张思聪说,这部影片让温州人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熟悉的温州城,也让很多温州之外的人第一次认识这个个体经济繁荣的地方。那时,温州这座城市还不太有名,但也就是这部影片“演绎”过的这些小人物们,在此后的岁月里,以当年对这部电影同样热衷的执着和热情,酝酿并掀起了温州史无前例的创业浪潮。

标签: 张思聪;何处不风流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