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希望小学的奠基石碑
2002年毕业的文成县希望小学学生人数已经很少了。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钱江晚报首席记者 王湛 文/摄 通讯员 陈瑜思) 去文成县希望小学的路十分崎岖,10公里左右的盘山公路开了40分钟,几十米就要拐一个弯。
二十几年过去了,上山的路从沙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交通工具也从拖拉机成了越野车。大山深处的希望小学却没了昔日的热闹。
2008年,这里只有9个孩子了,同年,他们都被送去西坑畲族民族学校就读。此后,校舍就闲置了,还办过一阵子学前班。
现在,晴好的日子,学校操场上铺满了黄澄澄的稻谷,走廊上晾晒着各色的被褥和衣物。
记者来到希望小学的旧址
这里现在被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
希望与慰藉,在这里相互守护
40万
援建起的希望小学
文成县希望小学,曾是一所五年制小学,校舍总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共有两栋楼,均为三层。其中一栋为教学楼,另一栋则是办公楼还兼宿舍、食堂。
从办公楼出来还要走一段路,再跨二十几级青石台阶,来到一个山间高台,穿过小小的铁门,就是教学楼。
进门就是操场,当年的孩子们,课间爱在这里飞奔。这一栋教学楼总共有9间教室,一到五年级每个年级一个教室,还有几个教室就成了活动室、会议室、音乐教室。
课程表还张贴在墙上,只是略微有些泛黄;黑板上的字还留着捣蛋鬼的大作,歪歪扭扭写着“学习是痛苦的”;贴在教室前后的标语大多都缺损了,如,“学习快乐,探索运动”的“探”字已经开裂了。
“文成县希望小学”,七个镏金大字就挂在教学楼正中,字是温州书法家林剑丹题的,色泽依旧。外墙上贴着蓝白相间的马赛克瓷砖,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装饰。
在这里,第三任校长郑新斌种下了50棵桂花树,如今小树苗早已成了大树,在秋风里飘香。
1992年前,文成县希望小学还叫岭后乡小,有两栋砖木结构校舍。
“以前是木房子,有安全隐患,就是危房。”曾在此就读的王建斌说。1989年,希望工程开启。随后,40万的捐助,在原址上建起这所希望小学。
新校舍
吸引了年轻的教师
1992年9月,新校舍建好了,原乡小的孩子搬了进去,周围村的孩子也都到这里来读书。
当时的这新学校,只有一个字“美”。“现在看起来,也是很漂亮的,”王建斌赞不绝口,“有新的课桌,新的校舍。”
没过多久,爱心人士捐赠了一台脚踏风琴。1999年,学校又有了三台电脑。刚开始看到风琴,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校长郑新斌都难掩心中的喜悦。“从没想过能有这些东西,却在山沟沟里看到了城里才能看见的东西”
希望小学吸引了不少年轻老师,课程开足开齐,该有的音乐课、体育课、劳技课一门不缺。
严宗余五年级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徐赛萍(音),就被崭新的校园吸引了。当时她刚大学毕业,来校支教当代课老师,虽然工资只有110元。
在希望小学里,还有结对帮扶,这里的孩子与城市里的结对同学书信来往,总能收到他们寄来的文具、衣物。
陆晓琴曾经是这里的代课老师,那时,她初中刚毕业,十六岁。从1996年到2002年,陆晓琴在这里一呆就是六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见证着学校一天又一天的冷清。“最多的时候一个班四五十人,1998年毕业生17人,2001年毕业生10人,2002年毕业生9人。”
乡村老了
学校也空了
2009年左右,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撤销大量乡村学校,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办中心学校。
2011年,文成县希望小学和周围的几个社区学校都撤并到了西坑畲族镇民族学校,不过当时这所希望小学里早已没了人。
城镇化进程推进,外出打工的人更多了,把孩子也带走了。
如今的岭后村,基本都是老人,除了几个襁褓婴儿,今年29岁的唐福美年纪最小,她说:“现在村里还有不到60个人,以前我来的时候还有300多人。” 2008年,她刚从云南嫁到这里,挺着大肚子,在希望小学代过两三个月的课。那时候,学校里还有9个孩子。
去年,办公楼被改造成了岭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原先的蓝白色马赛克墙被刷成了土黄色。里面被粉刷一新,曾经的校长办公室成了老人们的棋牌室。
以前学校的书籍、资料都放在一个小房间里。几个木质书架上,只剩下1/2的图书馆藏书,积了灰的体育锻炼的证、缴费证、作文书散落着,风琴躲在角落里。
如今,文成县希望小学奠基石碑上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校门上的铁锈斑斑驳驳,部分围墙有了倾斜,它也成为了年逾七旬老人的居所。
操场上,晒着稻谷,两只火鸡不时啼叫,25岁的希望小学与年迈的岭后村互相守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