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柯城上彭川村来料加工助脱贫
2015年12月15日 06:13:4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许雅文

  核心提示:作为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省围绕"推进来料加工提质上档、强化来料加工扶贫功能”导向,创新思路,优化政策,改进服务,进一步推进来料加工扩大覆盖、加快提质、壮大总量,2015年来料加工费发放力争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超9000元。

  在衢州柯城区上彭川村,来料加工不仅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易获得的一种方式,部分先行者亦在探索改变贴牌生产的低端发展道路,努力创立品牌,打算借助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开市场。

  又是橙黄橘绿时,遍植橘树的衢州柯城区九华乡上彭川村迎来了农忙季节。而村民方亚文不采橘子,却在工厂里忙碌着。这是为啥?

  上彭川村有1218人,共420户,地理位置偏僻,产业粗放,村民增收的步子迈得艰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来料加工让一批批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创造财富,摆脱了贫困。于是,4年前,方亚文也由一名橘农转成了来料加工的一员。

  虽然来料加工给村民带来了财富,但村里仍有55户贫困户。为了不把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增强脱贫的后劲动力,小村在走稳旧路的同时也在探索新路。

  就地就业,增收见效快

  每天早晨7时半,送两个孩子坐上校车后,方亚文收拾收拾就从家里出发了。骑车5分钟就来到了位于村口处的明豪工艺饰品厂。方亚文的工作是制作雨伞,在缝纫机前一坐就是一天,直到下午5时离开。

  "离家近、收入好、便于照顾婆婆和孩子”,这是方亚文在这里一做就是4年的原因。她说:"勤快点,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比在城里当保安的丈夫挣得多。”

  明豪工艺饰品厂的负责人方焕森告诉记者,厂里主要加工贴牌雨伞,已经做了十几年,有了稳定的客源。上半年旺季时,500平方米的厂房里有五六十人,有的人裁布,有的人缝纫,有的人包装,缝纫机的轰鸣声在几百米外也能听得见。

  "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一直都不缺来料加工业务,尤其是义乌,便有着大量的需求。”柯城区来料加工经纪人互助会会长方向明说,柯城区距离义乌较近,拥有较低的人力成本,在几个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带领下,发展起一批以来料加工为特色的乡镇和村庄,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偏远的山村创业要素相对欠缺,人口也分散。既然来料加工有作用,我们就把目光瞄准它。”柯城区扶贫办主任何国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柯城区每年的扶贫资金大约有1000万元,其中给来料加工经纪人的扶贫补助和奖励就有约100万元。

  去年,方焕森就完成了劝说两户贫困户从事来料加工的任务,并领到了政府的奖励金。上彭川曾经的贫困户郑根富和方焕畅两家,今年都已经靠来料加工成功脱贫。

  方向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做来料加工经纪人,走村串巷中,他看到了农民脱贫的迫切愿望,也看到了来料加工的公益性。2014年,互助会和农商行试水为来料加工经纪人提供担保贷款,解决他们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难题。

  方焕森就是受益者。去年,他低息贷款40万元添置了缝纫机,并扩建了工厂。"来料加工已经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易获得的方式,我们也在努力为老乡们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何国忠告诉记者,全区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289名,从业人员3.9万人,惠及全区104个扶贫重点村。截至今年11月底,全区发放来料加工费已突破4亿元。

  增收碰壁,呼唤转型升级

  养猪,曾是山区人们的生活依赖。九华乡曾是柯城区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乡镇之一,而上彭川村曾是九华乡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村庄之一。"猪棚架在河上,村里臭气熏天”,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2013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禁养行动席卷全乡。猪栏拆掉后,饭碗没有了,猪倌们面临着转产转业。

  橘树,也是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粗放的管理、单一的品种、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等原因,让橘产业的发展面临尴尬。"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橘树,但越种越少,种了也不愿意采,一年也就挣个四五千块钱,远不如外出打工”,这是橘农的普遍想法。

  方焕森说,原本上彭川村有三个来料加工经纪人,一个是他自己,负责做雨伞,还有两个人分别是做服装和竹炭。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另外两个来料加工经纪人今年暂停了业务。单纯依靠来料加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毕竟有限。

  而此时,方焕森也意识到了产品转型的重要性。通过自主研发,不断创新,其生产的品牌伞已打入商场,而方焕森也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我们要从‘来料加工’向‘来电加工’转型。”方焕森说,改变贴牌生产的低端发展道路,努力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开线上销售是明年的发展方向,"一旦有了成效,就能吸纳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在家里创业,也许还能换回更多的年轻人回乡。”

  在白云北大道上,占地25亩的柯城区来料加工展示展销中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来料加工虽然没有科技含量,却有文化意义。”方向明介绍,项目中将建设一个柯城区来料加工20年回顾体验馆,让人们一进来就能看到来料加工发展的历程和老乡们通过一双巧手制作出的精致饰品、工艺品等。同时也将建设来料加工商务综合体,吸引现有来料加工企业入驻,营造来料加工总部经济,引导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的创业氛围,打造全市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精品舞台,推动来料加工业加快向企业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生态旅游,小村谋新路

  "未来,我们村将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上彭川村支部书记郑荣富这样告诉记者。

  村集体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争取项目资金,让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去年,借着"五水共治”的契机,上彭川拓宽了村里的主干道,对穿村而过的里垄大排渠进行了河道清理和驳坎,并在全村实施了截污纳管。

  如今走在修葺一新的村道上,每隔几步就有两个分类垃圾桶,村民改变了随手丢垃圾入河的习惯,河岸两边干净整洁,河道里清水潺潺。

  "我们村民风淳朴,村民吃着自家种的蔬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这不正是城里人喜欢的嘛!”郑荣富看到其他山村发展乡村游受到了启发。

  村里有耕地800多亩,还有山地700多亩,作为山区村来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村里的土地较为碎片化,村民房前屋后都是橘子树,怎样把土地集中起来,吸引项目来投资,是郑荣富需要好好考虑的事。

  "村里想发展是好事,但是先要把基础设施做好。”何国忠说,如今村里赤膊房还很多,村里应该抓住乡里补助外墙粉刷的机会,劝说并帮助农户统一房屋的外立面,把村庄的环境搞好,才能引来好项目。

  "猪棚变大棚、养猪变养生。”九华乡副乡长童新介绍,这是柯城区如今推进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的村民放弃了污染行业,干起了电商;有的村民拆除猪棚,经营起农家乐;甚至还有村民把原先的猪棚进行了重新翻修,建成了画室,赚起了文化钱。

  但是童新也表达了他的担忧,如今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山村更缺少生机和活力,留在山村的都是老人,身体条件不允许,文化水平也比较薄弱,谋求新发展还是得跨过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

标签: 脱贫;加工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