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中美大学生共话互联网梦想:带着互联网思维,回归匠人精神
2015年12月17日 07:59:5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陈婕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陈婕)眼下,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英特网的应用大国,人们对英特网的梦想也在不断成长。与此同时,中国和美国如何携手,一起共创英特网的未来,这恐怕只有年轻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次大会最年轻的嘉宾群体:中美大学生汇聚在一起,就大学生创业、网络发展、中美大学生人文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昨天,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中美大学生共话互联网梦想在乌镇举行。

  互联网跨越时空,联系两国青年

  在美国,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时35岁,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社交网站时才20岁;在中国,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35岁,马化腾创立腾讯时只有27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这句话用在互联网领域是再恰当不过了。”

  目前每年有430万人次往返太平洋两岸,中美间每17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起降,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当今时代,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更是跨越时空距离,把两国青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中美大学生们眼里的互联网究竟是什么样子,互联网时代下,机会在哪里?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Howard Goodison说,互联网不仅是相互了解、相互联系、相互社交的平台,它还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就像当时的丝绸之路,就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一样,它可以把我们聚到一起来,只要我们携手共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相互体谅之心,是网络文化的核心

  技术不应该为文化带来障碍,技术应该为文化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力量。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Hugo Yen认为,文化的分歧还是要通过文化的手段来解决,有一种相互合作之心,有一种相互体谅之心,这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利用现代的技术,比如说微信的视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异国他乡人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互联网仅仅是底层技术,南开大学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郭鑫表示,我们与其把互联网看成一个新东西,不妨看成一个还原。农业时代建立起了一个小范围的熟人社会,工业时代以后我们从熟人社会又变成了陌生社会,而互联网把所有人的状态、行为都放到网上,我们虽然空间不同,但认知相同,重新又回到了熟人社会。

  这样一个文明变革下,今天中国的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产业该怎么融合和发展,答案是:回到最初的开始。"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真正那些良心做生意、良心做产品的人在这个时代突然受到尊重。”

  互联网上有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但淘汰也很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李金城认为,最终只有那些用"匠人精神”做产品和服务的人,才会在互联网时代长久生存下去。一个用户可以把赞美和抱怨传达给他的200个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传递给更多朋友。互联网放大了口碑的力量,会让那些体验不够好的产品无人问津、退出市场。互联网也给了好产品脱颖而出的机会,即使它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是一个家庭主妇。"我们需要理解互联网时代发生的商业逻辑的变化,未来属于具备‘匠人精神+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

标签: 大学生;互联网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