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梁国瑞)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我省治水工作的巩固年、关键年、深化年和冲刺年。早在年初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夏宝龙就要求:拼好这一年,闯出新天地。
回顾这一年,我省的治水,确实"蛮拼”的。
这股"蛮拼”精神,首先体现在"清三河”整治上。为了从严治水,我们把验收标准定得更高、更严: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率、垃圾收集处置率等指标全部被纳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尽管如此,全省各地仍然凭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干劲,咬紧牙关推进治水。
12月24日,省治水办公布了淳安县等30个"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从去年的9个,增加到今年的30个,达标县创建的背后,是全省水质的显著提升。今年1月至11月,全省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71.5%,较2013年同期增加6.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占7.2%,较2013年同期减少5.5个百分点。
这股"蛮拼精神”,更体现在"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上。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对"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牌的设置、河长巡查制度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如今,全省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全覆盖,大部分地方还延伸到了村一级,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在全省各地负责日常巡查、动态监管,切实担起了"管、治、保”的职责。
为了督促、推进各级河长落实责任,今年9月,本报与省治水办一道,兵分多路,展开长达3个多月的督查,并开辟"聚焦河长制”专栏,以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共同发力的方式,查问题、促后进、寻漏洞、找方案,不让"河长制”成为一纸空文。
靠着这股拼劲,治水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片新天地,新在城乡面貌上。群众反响最强烈的垃圾河、黑臭河,如今变成了景观河、游览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猪棚鸭舍、污染作坊渐渐从人们身边消失;不管是大江大河还是小河小浜,污水直排现象难觅踪迹……
这一切,靠的是城乡截污"两覆盖”。仅今年一年,全省就完成了4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项目,新增城镇污水管网3406公里;完成农村污水处理厌(兼)氧处理终端站点37300个、好氧处理终端站点6787个,村内主管敷设1483.5万米,已接入和正在接入农户数234.46万户;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污染整治、设施修复改造和标准化提升共14926个。
这片新天地,更新在产业面貌上。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这六大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已经收官,累计关停、搬迁或整治提升重污染企业5736家,22个特色污染行业,已关闭、整治提升、搬迁入园企业共9794家。
落后产能的淘汰,为一大批先进产能、重点项目、优质产业腾出了空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0%、7.1%和7.0%,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嘉兴、金华、衢州等地养猪大户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猪场变果园,喜获生态、经济双丰收。
日历翻到2016年,我们将踏上新一个五年的发展征程。这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三年,更是实现治水"三五七”时间表中"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的目标年。
攻坚、巩固、深化、提升,本着这样的基调,狠下一条心,再拼五年!可以预见,治水必将牵动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引领我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道路上展翅腾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