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求是”遇上"创新”,这注定是一场火花四溅的青春盛宴。
从青葱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创业者,这中间需要经历怎样的"七十二变”?以浙江大学的大学生创业现象为样本,我们走进校园,试图清晰地还原这一系列化学反应发生背后的根源与链条,用一幅有迹可循的高校创业图卷为火热的青年创业添一把柴、亮一盏灯……
浙江在线01月1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陈佳莹 通讯员 金一平)1999年,当"阿里系”鼻祖马云带着十八罗汉回到杭州,开始走上属于阿里巴巴的征途时,在不远处的浙大,时任浙大校长潘云鹤积极力主,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简称ITP),构建起面向本科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至此,当你和浙大人谈起校园创业的时候,便总也无法绕过ITP这只盘踞在浙大创业高地上的"独角兽”。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自称"ITPer”的年轻人们创下的神奇战绩吧!
据不完全统计,1999级至2012级共600名ITP学生中创业人数达83人,比例达14%;其中,2004级创业率高达28.3%,已远超美国大学生的平均创业率。数量背后更宝贵的是创业质量,就在上个月,"ITPer”陈艺超的"游戏多”和段威的"汇量科技”于新三板上市,曾是班里旁听生的陈伟星,也因"快的打车”和"小美快购”成为了创业时代的大咖……
那么,就让我们从挖掘ITP开始,循着浙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地图,找出一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兵法吧!
"强化过的人”:
背囊里的创业课程体系
"如果不是来了ITP,我永远也不会去学财务、广告、法律……”创业,尤其是基于创新的创业,必然无法脱离知识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创业的最有力支撑。
翻开ITP课程介绍页可以发现,每个创业环节所需的知识都已被事先打包好,只待学生们牢牢背在身上,再化进心里。在创业"混沌期”,学生们可以在《市场调研与分析》课上了解哪些项目能上马、哪种产品受欢迎,以及与市场和潜在客户的正确对话方式;当项目上马后,教授如何理性估值,如何选择投资人获得融资,则是《创业估值与融资》的接力任务;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带领好创业团队,学会有效沟通,一门《团队沟通与领导力》课更是必不可少……当然,贯穿于这些课程间的更有满满的情怀。"在课堂上我们能接收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进展,最浓厚激荡的创业情怀,从而让自己更笃定,要去创造些什么,过不一样的大学生活。”2012级ITP班长杜美欣说。
除了课程内容,这里的课堂形式也专为创业者而设。如果说训练演员的第一课是解放天性,那么对于需要不断路演、一次次向投资者和客户展示产品和理念的创业者而言,则更是必须。"在ITP的课堂上,当分析一个管理问题的时候,小组成员们总会化身CEO、COO、CFO进行角色代入训练。”杜美欣说,"课堂上就像演话剧一样。”
如今,这样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再只是精英班学生的专属,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浙大全校铺开。选课系统中,领导力等课程已成为了公选通识课,浙大管理学院更在推行"创新创业管理+”课程计划,与不同学院合作,让创新创业课程武装更多有需求的学生,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做好准备。
"混成旅”模式:
让综合性大学"火花四溅”
"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产生更多的创业火花,这是我们故意而为之的。”作为ITP创始人之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把ITP设计成了一支"混成旅”。这里有钻研计算机技术的"技术宅”,有擅长美术设计"艺术才子”,也有怀抱新闻理想的"准记者”。学生们不再束缚于单种颜色,ITP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只要你愿意拿起画笔,便可蘸上七彩绘出绚丽的创业图景。
"我是运动训练专业的,我的合伙人分别来自市场营销和光电系,财务和宣传负责人也都能在班上找到,在ITP你不会觉得孤单,创业中最难的团队问题,在这里成了最容易的事。”才大三便已成为"云格子铺”CEO的郭洋说。
当下,这一模式早已成为浙大特色。吴晓波还能清晰记得,2004年,ITP初有成效后,学校召集各个学院开起了经验分享会,随后ITP身后便出现了公共管理强化班(UPA)等越来越多的"混成旅”,这是综合性大学特有的优势,也是浙大创业生态之所以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浙大只是一个财经大学的话,我相信不会迸发出这么多有成效的创业成果。”吴晓波说。
创业托手:
为大学生撑起筑梦空间
"那太多啦!”说起浙大的"创业托手”们,这是吴晓波第一反应。
当你想找一群人一起摸索一起奋斗的时候,这里有满腹情怀的创业创新学生组织:浙大微创业联盟、浙大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浙大创业训练营……
当你有好想法的时候,你可以登上种类繁多的演练平台:浙大天使对接项目大赛、"蒲公英”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当你决定转入创业实战的时候,身后便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助你圆梦的平台:浙大创业发展中心、浙大紫金创业元空间、浙大高新创业苗圃……
"我是在参加天使对接项目大赛的时候认识天使投资人的,随后才真正了解创业意味着什么,在投资人的步步引导下,在去年200万销售额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000万。”刚毕业的"回车科技”创始人易昊翔告诉记者,就是那次大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浙大紫金创业元空间落地的郭洋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学校为我们提供办公场地,联系投资人、指导老师,甚至媒体,起步的时候没有包袱,自然可以跳得更高。”
国际化格局:
创业应具国际视野
"每年我们实验室都会带着有创业激情的学生们去美国幼发拉底孵化器交流。去年有个学生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Uber的高管,回国后便参与了杭州Uber的最初建立和运营。”浙大硅谷创业实验室主任郑刚口中的这个故事,便是浙大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缩影,而得益于浙大国际化步伐的创业学子又何止一例。
浙大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视为目标,而培养国际化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在浙大,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国际创业合作项目,通过硅谷创业实验室、"中国创业”创业国际夏令营等机遇,优秀的创业学子得以有机会到美国、英国、瑞士等地去看看别人的孵化器和最新项目,在异国的街道上大胆尝试项目路演,汲取最新鲜的创业养分。
"我们的海外交流机会还将进一步增加,让更多的学生去硅谷、去剑桥看看别人是如何创业的,更要鼓励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参加一些创业大赛。”吴晓波说。
求是创业邦:
代际传承,不断联
"不久前我的创业公司微信公众号不知什么原因被封号了一阵,我只在校友群里发了一条求助微信,没过多久,一个学长就帮我把问题解决了。”这份校友间的情谊让易昊翔印象深刻,尽管至今,他也不知道那个学长真名叫什么,长什么样,这样的"举手之劳”在浙大校友间太过频繁。
"以上是我的微信号,学弟学妹们有创业意向或者困惑的都可以向我咨询。”在前不久举行的浙大校友创业大赛中,创新谷创始人朱波一上台便向学弟学妹们抛出橄榄枝。当天,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等已成为上市公司领军人的浙大校友也抛下繁冗的工作,打扮休闲地上台为年轻校友站台分享,一展"求是创业邦”的血脉之情。
"纪源资本的于红是2003级校友,如今已经在给2013级的ITPer上创业计划书撰写课了;校友方毅和‘花姐’夫妇创办的华旦天使投资,近年也先后投资了校园匿名社交App‘11点11分’、回车科技、易露营等10多个浙大学生的项目。”杜美欣告诉记者,浙大学子在校友的课堂上听课释疑,在校友创办的孵化器里落地创业,在校友的投资下步步壮大,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根据一项2012年关于斯坦福的调查,斯坦福大学在5年间募集到校友捐款62亿美元,主要用于校园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供研究资助和奖学金等。随着‘浙大系’的不断壮大,浙大校友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斯坦福模式一直是我们的追求。”郑刚说。
基于创新的创业:
面朝目标不停步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混成旅”模式、创业平台支撑、国际化创业格局、校友帮扶体系……以上种种串起了浙大校园里的创业创新生态链,而在背后推动这一链条不断向前迈进的则是"基于创新的创业”这一鲜明导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浙大要引领的是科技创业和知识创业的风气。”正如吴晓波所说,未来的浙大学子无疑还将继续勇立潮头,续写大学生创业的现象级故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