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闫华)"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回首200多年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吃尽了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苦头。这固然有工业基础、技术能力、人才资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工匠精神”之钙的缺失同样不可忽略。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就是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无论科技多么发展,技术多么先进,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落伍。它是一个国家制造的"精神血液”,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的"精神支柱”。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他们"长寿”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压减钢铁、煤炭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在这一过程中,更加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逐步改变代工、模仿、贴牌和低端产能"中国制造”的形象。
"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培育"工匠精神”,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服务升级、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要赋予产品更多的精致元素,提升产品的品质,打造深受市场认可的品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