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翁杰)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1%的浙江,有2.37多万个家庭农场,占全国总数的十四分之一。这些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不过一百来亩,但效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一半。一个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联合与协作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在浙江形成。
面对“谁来种地”的现代农业之问,浙江用自己的探索带来了田野上的新希望。
更高的产出哪里来
农民懂经营善管理
一个农场寥寥数人,百来亩田,却能年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家庭农场稳粮增收、种养结合、经营创新,是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浙江市场经济发达,这里的家庭农场主市场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去年,浙江家庭农场的平均销售收入达55.6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难能可贵的是,浙江的家庭农场平均劳力只有5人,平均经营面积也只有96.3亩,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却实现了更高的产出。”省农业厅经管处有关负责人说。
95后乐清小伙周兆夫大学毕业后接手了家中的农场,一改父辈的生产模式,在果园发展林下经济,130亩果林里养了5000只土鸡,把杂草、害虫变成了饲料,鸡粪又是有机肥。每只土鸡饲养成本减少了0.67元,而且水果品质更好。
站上“互联网+”风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现代农业“七十二变”:发展智慧农业,降低生产成本;玩转农村电商,解决农产品“卖难”;推动农旅融合,打通一二三产……去年全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304亿元,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22.5%。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是浙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支生力军。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45989家、农业龙头企业7664个。其中,全省合作社直接、间接带动农户521万户,浙江超过六成承包农户已加入其中。这些合作社平均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13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0%。
近年来,通过订单合同契约、出资参股合作等方式,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制定标准引导农户提高生产水平。龙头企业负责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与当地养殖户合作,形成了一条集养殖、屠宰、零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将过去产业链31个中间环节简化到7个环节,整体实现了25%的溢价空间,并将这部分利润与广大养殖户共享。
更多的主体哪里来
土地加速集约利用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适度规模经营。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耕地占有水平低,在土地资源上有着先天不足。
占全国家庭农场总数十四分之一的背后,是浙江创新土地经营制度,促进土地资源适度集约。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3次出台政策明确土地流转原则,出台引导激励政策,在稳定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较早提出并探索实践农村土地“三权分离”,让广大农民放心地流转出手中零星的土地经营权。
今年4月,临安月亮桥村村民王朝荣领到了全省第一本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证在手,他的心思立马活泛起来,琢磨着将家中的几亩地流转出去,外出务工。
一直以来,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是许多像王朝荣这样的农户的心病。因为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利益受损,一些农民宁肯让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
去年,浙江启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二轮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完善。通过卫星影像初步定位辅助地面测绘,农民的承包地完成了精准测绘,建起土地承包数据库和登记簿系统。今年底,我省12个试点县(市、区)土地确权任务将总体基本完成,其他县(市、区)土地调查测绘工作量完成过半。
去年,全省总村社数中的99.4%已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这标志着浙江在构建“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的农村产权制度上迈出了一大步。农民的“经济人”身份和“社会人”身份分离,不必再担心把因土地流转而利益受损。
同时,全省各地围绕土地流转服务也下足功夫。依托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浙江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或产权交易机构,承担信息发布、中介协调、代理服务等功能,规范流转行为。目前,全省超过九成的县已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或有了信息员。
天台27岁的杨娇阳大学毕业以后就选择了种粮。农事的艰辛没让她犯愁,可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曾让她头疼不已——要挨家挨户地谈,“麻烦不说,私下签的协议也没有保障。”
自从当地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她的问题迎刃而解。“流转的土地都可以在这里登记。”杨骄阳说,这就让她吃了“定心丸”。如今,杨骄阳流转土地已有1500多亩,还牵头成立了天台县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
海盐等地还设立了土地流转补助资金,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等,鼓励小农户把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来。截至去年底,全省土地流转率达5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2个百分点,10亩以上规模经营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82.5%。
更长远的发展哪里来
社会化服务作支撑
“说到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为此农业部门一边营造农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培育大学生农创客,一边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中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农业部门尤其看好那些两代人一起经营的新型主体。
90后横店小伙吕键微种粮已经3年多,自从父亲手里接过担子,田里就一年一个样,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机越来越多,雇工越来越少。如今,吕键微一家操持300多亩稻田,还加工大米,自己创牌销售。
为了吸引更多像吕键微这样的“农二代”,浙江近年来不断出台扶持政策。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从事农业的35周岁以下大学毕业生实行直接补助。目前,仅在种养业领域,全省已引进大学毕业生4500多人。去年省农业厅还举办了全省首届十佳“农创客”评选活动。
一边输入“新鲜血液”,一边培训提升传统农民。2010年起,我省每年举办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截至去年已选送185名农业领域的骨干人才到大学深造,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受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浙江的家庭农场规模大多在50亩至200亩之间,难以支撑单独购置大型农机。为给他们提供好服务,解决机械化作业问题,近年来,浙江培育、发展了一批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
湖州种粮大户孙梅金联合当地7名种粮大户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中小种植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和机烘等一条龙服务。去年就为786户农户提供了服务,作业面积达4万多亩,净收益超过100万元。
如今,这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浙江有1382家,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多达5000余个,承担了浙江七成以上的机械化工作量,为数以万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服务,更为浙江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