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新农人在乡间种下奇迹 从一场农业盛典寻找“三农”新动力
2016年12月20日 03:56:15 来源: 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沈晶晶

  【核心提示】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

  而当人们越来越关注食材安全、以回归自然的方式进行种养,当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跳出土地和商店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任意驰聘时,农业、农民和农村,因此发生着怎样的改变?12月17日,一场由浙江农业新媒体“新农堂”主办的农业盛典,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3年前,临安人钟文彬创建“新农堂”微信公众号,为逐梦乡村的“新农人”搭建线上交流平台,不断发布新农业信息、举办线下交流活动。这一次,20位品牌农业“大咖”发表主题演讲,上千名“新农人”参与讨论……会场上,创业的激情在迸发,思想的火花在碰撞,预示着农业领域正在到来的深刻变革。

QQ截图20161220035125.jpg

“果哥”谢海刚在三亚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

  浙江在线12月20日(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沈晶晶)

  80后安徽小伙谢海刚,屡次创业失败、曾背着上百万元债务。但仅用两三年时间,这个花名叫“果哥”的水果微商成功逆袭,不仅在杭州创造了单个实体店年销售额逾1000万元的奇迹,还组建起微商联盟,带动同行抱团发展。

  外表时尚的“海归”女硕士饶胜男,为帮父母打理家庭农场,告别在莫斯科的生活,几年前回到衢江山村,将难以为继的“老五农场”更名为“淘果园家庭农场”,以“社区支持农业”的全新经营模式,重塑土地与食物间的亲密关系。

  出生在临海涌泉镇店头村的林东东,是一位标准的90后“农二代”,坚持以一种更标准、更生态的方式种植柑橘,在振兴“忘不了”品牌的同时,也将涌泉蜜橘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响,走向北京、上海、杭州等20多个城市。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回归到同一个主题,因此同时出现在这场农业盛典上。

  “新农人”是他们的统一称谓;敢拼、敢闯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互联网思维与现代农业理念,运用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成为推动浙江农业和农村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

  颠覆传统农业的实验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何在?36岁的“果哥”谢海刚说不出太多理论,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相互碰撞,激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甚至突破时空界限,消弭种植者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从而产生“交流”。而“果哥”,想做他们的“中间人”。

  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果哥”,曾在杭州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后来辞职创业,却屡败屡战。直至2012年8月,他把同学家种植的水蜜桃放在自己的微博上推销,很快便销售一空。

  那时候,正值微博“黄金时期”。虽然粉丝数量远不及拥趸众多的网络大V,但是“果哥”发现,即使只有数百名关注者,只要有货真价实的原产地销售策略,曾经苦无渠道、几乎要烂在园中的水蜜桃,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便被订购一空。网络社交媒体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2014年,对网络销售驾轻就熟的“果哥”,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微信,成为杭州最早的一拨水果微商。访农户、找基地,买水果……为寻找理想的原产地,“果哥”只身一人访遍海南,并且承包了多个果园,用一只只优质、饱满的热带水果叩开了市场大门,也为自己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说:“不得不承认,是互联网给了很多像我这样没有资金和人脉的年轻人,一个几近于零门槛的创业平台。”

  点开“果哥”的手机相册,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与水果的合影。三亚的红心火龙果,琼中绿橙、贵妃芒、菠萝蜜……这些海南岛的特色水果,就像他的亲密战友,时刻相伴左右,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重要伴侣。

  “新农堂”负责人钟文彬说,在过去3年多时间内,“新农堂”见证着许多诸如此类的合作故事。而过去,业界经常将“农业”和“互联网”对立起来。有人认为,当下社会,互联网应当作为主题,颠覆着传统农业;另一派则认为,农业是基础和根据,互联网只是营销工具。而实际上,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升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最让钟文彬津津乐道的一个案例,是来自武汉、花名“曾大炮”的传统农业经营者,与阿里前高管余玲兵等人的合作项目“宋小菜”。

  这是一个以向中小零售商提供生鲜蔬菜采货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B2B移动互联网平台,目前主要以农贸市场零售商为服务对象,未来或将涉及生鲜店、水果店、超市、餐馆等,采取预售的业务方式。它采用“以销促产”的形式,用户在当天下单后,第二天凌晨便可到其所在的农贸市场“宋小菜”服务站提货,并提供售前帮助和售后退换等服务。

  销售路径被改写,推动生产方式进化、用户体验提升,种植与消费之间越来越紧密,构建起近距离的联系。

  未来,“宋小菜”将目光投向中国3万亿元的农产品市场、2万亿元的农资农技市场以及15万亿元的农村金融市场。

  现在,关于这些资本和技术进驻的农村,到底会怎么样,还无从得知。但这群“老男孩”们说:倒挃蔬菜,也可以很幽默,很快乐。

  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如何用最经济的方法,享用绿色、生态的安全食材?

  近年来,一种源自日本、美国等地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经由“新农人”的实践,开始在浙江生根发芽。它的最终目标,是要跳过企业运营的中间环节,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携手合作,建立直接的合作支持关系。

  衢州衢江区周家乡龙园村淘果园家庭农场正在尝试的,就是这样一种新模式。

  12月底,经历几场寒潮,土地似乎暂时陷入了沉寂,但淘果园家庭农场却没有闲下来。山坡上、小河边,鸡鸭成群结队地觅食。农场负责人饶胜男穿梭在林间地头,忙着清园整理。

  纤瘦的身材,让人很难相信她竟管着一家占地350余亩的农场。晒得黝黑的脸,也很难让人相信几年前,她还是一位“海归”的城里姑娘。

zjrb2016122000010v01b005.jpg

衢州衢江区周家乡龙园村淘果园家庭农场负责人饶胜男

  2002年,18岁的饶胜男前往莫斯科国立大学攻读语言专业,后转学社会管理。获硕士学位后,她留在莫斯科一家旅游公司任市场经理。因为能力出众、业绩出色,薪水也很不错,异国生活显得时尚而惬意。

  而在家乡衢州,父母收起了市区的生意,承包了周家乡的一座荒山开起农场。渐渐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从事农业已力不从心。2013年,家里种下50多亩枇杷、60多亩猕猴桃,养了6000多只鸡鸭,到年底却几乎没有收成。

  在父母说服下,在莫斯科待了11年的饶胜男回到家乡,脱下高跟鞋当起了农民,“刚开始是想帮爸妈一把,后来在地里待久了,却有了感情。”饶胜男说,在田野上,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改变,从农业种植和经营的理念开始。

  “为什么农民起早贪黑这么辛苦,却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原因就是他们生产的产品,仅被当做普通的原始产品。”饶胜男觉得,经过层层经销,到达顾客手中的农产品,不仅缺失了人与自然的故事,品质也已经不起推敲。

  于是,她买来割草机,请了工人人工除草,拒绝使用除草剂;用一元钱一块的草饼作为果树林肥料;鸡鸭被传统放养,只吃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不添加饲料;设置检测室,配置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坚守绿色生态。

  为除草、施肥的问题,饶胜男没少和父亲、员工“斗争”,“60多岁的农民,对农药、农残几近‘无知’,除草剂究竟对土壤有什么危害,对食品安全造成什么影响,他们也不清楚。”饶胜男觉得,农民们也觉得用药并不好,但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用,因为农产品太便宜了,产量必须增加,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饶胜男要改变的,正是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境,她的理念也并不深奥:让人们与食物、与自然的关系更为亲近。通过淘宝、微信、微博,和她长期联系的购买者越来越多。每年9月,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农场仅网上零售一项,营业额就超过4万元。

  去年,她还搭建起一个“社区支持农业”众筹电商平台,消费者成为农场用户,并支付一定资金,给农场植物和畜禽成长给予支持。而饶胜男,则为他们提供新鲜、绿色、安全的当季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家。

  这是一个试图取消采购、食品加工、经销等中间环节,恢复农民与消费者、土地与食物亲密关系的尝试。平台还在运行着,结果是好是坏,他们也在期待。

  但可以确信的是,有“新农人”的土地,总是充满了变革的勇气和新生的活力。

  改变乡村进程的力量

  1990年出生在临海涌泉镇店头村的林东东,是个标准的“农二代”。父母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而涌泉的土壤和气候,似乎也天生适合无核蜜橘的生长。

  但这是个辛苦活,林东东从小看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甚至收成好了也并不是好事,果贱伤农的事不在少数,这时候父母脸上就没了笑容,唯有无奈地等客来、等价涨。

QQ截图20161220035215.jpg

林东东(左一)在柑橘基地

  2008年,林东东前往英国攻读企业管理专业,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跳出农门。

  然而在国外的这段以历,却让林东东发现,农业也是一座富矿:如果用标准化的生态方式种蜜橘,会怎么样?农产品有了品牌,还愁价格吗?橘子放到网上卖,又会怎样呢?此时,恰逢淘宝网风生水起,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日益加大。

  2009年11月,他给父亲林顺妹打了个越洋电话,表示“想回国当农民”,虽然父亲竭力反对,但铁了心的林东东第二天就登上了回国的班机,一名“海归”就变成了“新农人”。

  林东东回国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涌泉蜜橘“触网”,突破“台州市域”这一销售圈子。但这个想法,却被几位老农否决了:“怎么能相信网上卖的东西?蜜橘怎么发快递,一压就坏,客人来投诉怎么办?”

  没有案例可循,两代人谁也无法说服谁。林东东退了一步,决定从熟悉农业开始,学习种树、育果、打理合作社,试着少用化肥和农药,说服老农们用更合理、生态的方法种植。而合作社对收购的社员产品,统一质量标准、设计包装,以“忘不了”品牌进行销售。

  突破的契机,发生在2012年。那年秋天,云南的“褚橙”火了。林东东打开电脑,让父辈们看新闻?“人家能在网上卖得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行?”

  适逢涌泉蜜橘等农产品销售量一路下滑,老一辈们不得不决定试一试。

  林东东打电话给推动“褚橙”成功销售的生鲜网站,谈妥合作方案。但一开始销售业绩却不尽人意,80元一箱10斤装的橘子,从台州运到北京,物流费高达60元,根本无法盈利。怎么办?林东东和网站方想了个办法,通过卡车送到北京的仓库后,由网站方安排销售,物流费下降到8元一箱。

  网上销售的路子打开了。再加上林东东自建的淘宝店、微店、微信公众平台,网上销量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忘不了’橘子网上交易量,每天达3万多元,相当于一天在网上卖掉300箱橘子。”林东东说,现在涌泉蜜橘已走向全国全地。

  和蜜橘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山头。曾经空荡荡的村庄,因为林东东们的回归,不知不觉间热闹起来。年轻人带来的,也是乡村正在期待的复兴希望。

  在温州上大学、工作的夏新星,回家接过父亲的担子,为自家橘子设计了“会说话”的卡通形象,鲜艳的颜色、有趣的造型,一推出就受到欢迎。大学生村官翁文萍在涌泉镇创立合作社,又做起第三方电商服务平台,为老一辈橘农搭建平台,提供维护服务。400多家由年轻人运营的柑橘、土特产电商点,散布在临海乡村。快递车穿梭在乡间的路上,小超市、农家乐招徕着来往游客。

  今年,林东东的计划又多了一项:2017年建民宿,增加亲子游项目,增设儿童娱乐措施。

  那时,待到橘子红,漫山遍野的欢笑声又会响亮不少。


  评论:再造故乡,从农业开始

标签: 农业;新农人;年轻人;新农业;农产品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