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中,一些群众不愿撤离危险区,是地方党委、政府最关心和头痛的事之一。今后,这一情况有望得到解决。12月21日在杭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自然灾害应急避险中人员强制转移的决定(草案)》。该决定草案明确规定,在自然灾害中,对经劝导仍拒绝转移的人员,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带离危险区域。此举意味着,我省将在全国率先围绕自然灾害的应对避险作出详细而明确的地方性法规。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异常多变,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近年来,我省几乎每年都有较大台风造访,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少损失。此前发生的丽水里东山体滑坡、遂昌苏村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自然灾害,我省积极应对、科学处置,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但是仍然带来不少伤害和损失。据统计,全省近5年来因自然灾害死亡149人、失踪8人。
从灾区苏村转移出来的群众被安置在北界镇北界村文化礼堂内。资料照片
“有关法律、法规对情况紧急时,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实践中,部分受自然灾害威胁的人员对自然灾害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缺乏科学认识,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甚至消极应对,拒绝转移或者擅自返回危险区域,致使其自身和应急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对全国有关自然灾害应急避险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在吸收上位法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制定了这一决定草案。
据介绍,制定该决定草案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减轻洪水、台风和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包括次生灾害)引发的社会危害,进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杭州九莲小学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习。资料照片。
记者看到,决定草案规定,在可能发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自然灾害时,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预警等级和预警范围,根据必要、及时的原则,依法组织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及人员,并妥善做好临时性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关单位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易受自然灾害危及人员应急避险工作。
针对部分群众不支持和配合转移的情形,决定草案特别强调:易受自然灾害危及人员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配合应急避险转移。对经劝导仍拒绝转移的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带离危险区域;转移指令解除前,被转移人员不得擅自返回危险区域,对擅自返回危险区域的人员,应当予以劝阻;对返回危险区域的人员,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带离危险区域。对妨碍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