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通讯员 孔朝阳)上世纪,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生产、消费、分解,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循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之产生——“垃圾围城”“垃圾围村”。2000年,杭州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
一个城市的试点,已成为全省的实践。从13年前作出生态省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决策部署,到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浙江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点到面,从城市走向乡村,实现普遍推广。
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听取浙江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的汇报。这意味着浙江经验将在全国推广,浙江的绿色发展实践再次走在前列。
对大多数人而言,垃圾处理似乎只是从自家垃圾桶到公共垃圾箱的距离,但对城乡管理者而言,这段距离却漫长而复杂。对此,浙江如何精心规划、潜心探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跑?
一项突破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最美县城”桐庐,183个行政村中,有29个取消了保洁员。
设立农村保洁员,为的是建设美丽乡村,如今为何取消?村民有底气地回答:“大家主动清扫垃圾,自觉垃圾分类,保洁员没了用武之地。”
农村的脏乱差,归根到底是垃圾问题——垃圾乱丢乱扔乱堆的同时,又得不到及时清理。浙江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就锁定农村。
相比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基础设施较差。从这一环境“痛点”出发,浙江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垃圾少了、村庄干净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开始涌现。与此同时,浙江在2012年出台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3年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进一步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走进村民家里,垃圾分类这一看似复杂的事情,已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在金华,农户先把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种,会烂的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不会烂”的或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或由县(市、区)统一处理,这个“土”方法得到国家住建部的推广。
从一个个村庄的蜕变中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已是乡村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浙江先后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强调水岸同治、标本兼治消灭“垃圾河”,承诺“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农村,垃圾分类与美丽乡村建设、治水拆违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浙江独有的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实践,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在全国有三个领先:一是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国家标准是到2020年达到76%;二是全国唯一利用机器成肥的省份,500多个村庄试点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三是全国唯一在农村展开垃圾分类的省份,4500个村庄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与三化处理工作。
可以说,浙江的垃圾分类,开始于城市,标杆在农村,环境整治蕴含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智慧。
一套机制
落细落小下功夫
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讨厌垃圾,人人为垃圾烦恼。作为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垃圾分类”一词出现在浙江2015年十方面民生实事中,目标是“设区市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0%”。
2015年底,这一目标如期实现。不仅如此,全省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3%,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超过90%,4500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试点村每年减少40多万吨垃圾。
垃圾终端处理量减少,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一降一升之间,折射的是浙江绿色发展落到每一个环节、细到每一个人的体验。
2014年和2016年,浙江先后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实施意见》,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要求,同时结合“十三五”规划制订,编制完成《浙江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五年行动规划》,并出台《浙江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好的顶层设计,让垃圾分类处理有章可循,其中也少不了监督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市,生活垃圾分类被纳入各部门、各城区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做到垃圾分类工作与年度重点工作、各类文明创建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在金华,建立市对县季查,县对乡、乡对村月查的分级督查考评制度,与年度考核和奖金挂钩。
此外,浙江农村完善源头追溯制度,对每个垃圾袋进行三级编码,一级代码为垃圾分类号,二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区号,三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实现垃圾“见袋知主”,便于监督考核;一些地方建立计分奖惩和责任包干制度,村卫生保洁员每日对村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一些地方开展村对农户垃圾分类评优,建立“笑脸墙”“红黄榜”公布结果。
严密的制度设计,使心存侥幸者难以蒙混过关。百姓良好卫生习惯正在养成,垃圾分类从“政府推着走”逐渐过渡到“百姓主动干”。
一种理念
“人”是核心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但难在将其顺利归位,这决定了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公共民生事业。浙江的经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将垃圾分类与减量处理等经费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的资金达44.13亿元。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社会管理、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共同进步的结果。
在浙江各地,有一个共识: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没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金华市金东区的垃圾分类曾因央媒连续报道成为“网红”,它的秘诀之一就是通过提高家庭主妇的认识,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率;杭州、宁波等地居民小区,通过开展微信积分换小奖品、“一户一码”实名小奖励等活动,让居民对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还有更多的村庄,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以乡土社会特有的方式,破解乱丢乱扔垃圾的陋习……
基层首创由此被激发,各地不断涌现出新的运行和处理模式。人们发现,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
村民说,垃圾分类让家乡更美了,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还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农村比城里还好,生活更有幸福感了;
乡镇干部反映,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三天两头跑农户,上门多了,与百姓的距离近了。村子的环境变美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
纵观浙江探索十多年的垃圾分类,有同一个主旨——垃圾分类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也有同一个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正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