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会更美吗?
近日,《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这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的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之一,也是今后五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浙江建设的总抓手。
翻开《行动计划》,未来五年美丽浙江新画卷的设计轮廓已浮现:到2020年,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2年,各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善,使我省成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美丽浙江,美好生活,这个梦想,一步步近了,更近了。
6月4日,从空中鸟瞰杭州余杭区丁山湖的乡村旅游步道,水清岸绿,美不胜收。余杭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利用水乡特色,修筑了一条长约20公里的“塘超小径”。 记者 董旭明 摄
目标更高
高标准推进四大攻坚战
初夏时节,宁波北仑的母亲河小浃江水草丰茂,两岸绿树成荫。5月,作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区的先行者,《浙江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在这里新鲜出炉。
然而,几年前,小浃江却是大家避之不及的黑臭河。“从2011年提出‘污水不落河’开始到近两年的‘精细化截污’,北仑这个外来人口密集、先天条件不足的临港产业集聚区对‘污水零直排区’的探索和建设比许多地方起步都要早。”北仑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赵贤群说,2017年以来,北仑累计投资达6.2亿元,共创建“污水零直排区”项目352个。
小浃江的蜕变是我省治水剿劣的缩影。
回望6年前的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省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去年年底,我省告别劣Ⅴ类水质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82.4%。今年,在剿灭黑臭河之后,又提出了“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的更高目标,水环境治理从治标走向治本。
目前,全省已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下一步,将推动建设工业集聚区(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30个、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200个。预计到2022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实现“污水零直排”。同时,全面建设“美丽河湖”,到2022年,全省建成“美丽河湖”500条(个)。
一步步迈向更高目标,这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思路。此次《行动计划》时间跨度为5年,即从今年起一直到2022年,水、气、土壤、固废等领域都划定出了近期的“小目标”和远期的“大目标”。
治气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细颗粒物( PM2.5)平均浓度力争达到3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点区域臭气异味,6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到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力争8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这一目标也被分解到了每年的进度表上,今年的治气目标将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
治土治废方面,按照《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10%以上。同时,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并组织实施100处重点污染地块和垃圾填埋场治理修复。《行动计划》还针对目前我省固废处置监管方面存在的短板,从推进处置能力匹配化、监管手段信息化、制度设计科学化和执法力度最大化四个方面入手部署,形成全过程闭环式监管网络体系,使企业固废违法倾倒“不想倒、不能倒、不敢倒”。
措施更严
打造环境执法最严省份
如果说,目标的制定为未来五年美丽浙江勾画出清晰轮廓,那么具体措施的部署就为之填充上了生动的色彩。
今年5月底,随着最后一块隔音屏安装完毕并通过验收,余杭杭徽高速噪声扰民问题整改完成。与此同时,余杭区还通过环保督察整改,彻底消除了焚烧飞灰环境风险隐患。至此,去年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反馈意见中涉及余杭的两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这也是杭州整改完成的第一批督察反馈问题。
“对浙江来说,此次《行动计划》既为打造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示范区,做出了明确部署,也为继续打造环境执法最严省份,指明了方向。”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行动计划》中“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要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被放到了突出位置。
不仅限于督察整改,《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环保督察体系”的更高要求,创新地将“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来部署,在“重点项目表”中明确提出了“制定省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推进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等内容。
去年12月,浙江启动首轮省级环保督察,第一批督察对象为衢州、丽水两市,督察重点为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突出环境问题及处理情况、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推进情况、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落实情况等六个方面。“全面推进省级环保督察”,也将是今后五年浙江自加压力、拉高标杆的努力方向。
未来五年,打造最严环境执法省份的基调依旧高扬。
我省环境执法与司法部门合作由来已久,在全国首创全省性环保公安联动机制建设。按照《行动计划》,这种打破藩篱、跨越部门的合作还将继续,并且内容更为丰富。我省将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合力。积极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或审判团队建设,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据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实现市县一级的公检法机关与环保部门联络,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将步入全新的阶段。
按照《行动计划》中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7项重点任务,共配套了蓝天、碧水、净土、清废4大行动方案;提出了组织领导、投入保障、考核评价、能力建设、科技支撑、社会监督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省预计共投入3000多亿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清废4大行动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建设等领域的21个项目。
特色更浓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15年来,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坚持生态文明体制创新,迎来了诸多新蜕变:空气质量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提出清新空气示范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优化了环评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便利等。
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中明确几大创新性亮点: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保责任报告等制度;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今年我省还将统筹推进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实践。
比如,在创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我省便为全国贡献了“浙江经验”。今年2月,我省发布了《关于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随后,衢州市区分别与常山、龙游两地签订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着力于推进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相互补偿,不再单一依靠中央、省级财政给予的纵向补偿资金。
伴随着绿色坚守和努力,多领域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在之江大地深化,推动重点改革事项全面破题破局。
去年,浙江出台《关于全面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为我省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如今,《行动计划》再次做出绿色回应:未来五年内,我省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严格考核问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同时,今年抓好自然保护区“绿盾2018”专项行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生物多样化保护。
美丽浙江,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同样不可忽视。为此,《行动计划》指出,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农村环境。另外,我省还将加快生态公厕建设,并强力推进“垃圾革命”,到2022年,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1200个。同时,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和“两山”实践示范区建设。
《行动计划》的新部署,让我们得以想象美丽浙江未来的模样,一个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的浙江正向我们走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