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4日讯(记者 刘一乐)往年,春茶在谷雨时节,基本采摘完毕,今年由于雨水影响,延缓了茶叶的采摘时间。
5月初,定海山优质农产品展示推广中心试营业,首次向市场推出了由定海山茶叶集聚加工园区加工制作的定海山茶,由此迎来定海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而这正是我市近年来多举措助推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舟山茶产业发展走进了一个历史最好时期。
成立集聚加工园区降低成本提升茶品质
4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盐仓街道叉页河社区的定海山茶叶集聚加工园区,只见园区内茶叶滚筒杀青机、烘干机等制茶设备按制茶方式及工艺流程依次摆放,制茶师傅正将茶叶整齐地铺在一个个大竹匾上,让水分自然蒸发。
茶叶滚筒杀青机前,制茶师傅将“摊青”后的优质芽茶鲜叶放入设备处理,瞬间茶香四溢。“‘杀青’是一项技术活,温度过高,茶叶叶片变焦,会出现烟焦味;温度过低,成茶会有青味甚至酸味。 ”
定海小沙、白泉、东湾,好的茶叶都会拿到这里加工。“这样加工的风险可以由合作社来承担,保障茶农的收益,也稳定‘定海山’芽茶的品质。 ”翁洲春裕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福告诉记者,今年定海山茶叶集聚加工园区已经加工了500多公斤干茶。“有了茶叶集聚园区,加工有了统一标准。定海山茶叶的品质稳定了,产量也提升了。 ”定海区林业工作站副站长邱立军告诉记者,因为园区的作用,今年定海山干茶得以顺利生产。 3个批次,100公斤的定海山芽茶,质量总体好过去年。
2013年,定海区注册了“定海山”芽茶商标,引进茶叶新品种、改造旧茶场、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启了定海区茶产业品牌化发展之路。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茶农制茶工艺水平、机械设备参差不齐,不仅茶农承担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定海山”芽茶品质的稳定性也面临影响。 3月底,定海山茶叶集聚加工园区成立。
据介绍,此次现场制茶所用的设备,均为新引进的专业机械化制茶机具,总投入12万元。“全机械化制茶,最大的优点就是降低成本。 ”邱立军说,集聚加工园区将围绕定海山茶品牌,重点培育海岛特色本地茶,通过整合茶农资源、新技术工艺研发,茶品类和产品开发、现代加工模式等,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专业化分工,调动茶农和合作社的积极性。
出台地方标准助推普陀佛茶精细化发展
普陀佛茶,普陀区重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久负盛名。
在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2000年6月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并被誉为“中华文化名茶”,2009年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登记,2010年又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目前,全区共有267公顷茶园。
今年1月,《普陀佛茶》舟山市系列地方标准规范正式发布实施,明确规定了普陀佛茶的栽培管理、鲜叶加工及产品品质等技术要求,助推普陀佛茶精细化发展。
其实早在2001年,我市相关部门就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普陀佛茶》系列。由于普陀佛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地域特定等原因,去年省相关部门决定废止该地方标准,我市开始制定更加符合佛茶产业发展的市级地方标准。“新标准的制定,将引导普陀佛茶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发展,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普陀特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林文平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打算在宁波、杭州开设普陀佛茶专卖店。同时在往年出口欧盟、美国等市场的基础上,突破东南亚市场。
林文平说:“原来普陀佛茶都是纯手工制作,但是随着茶园规模的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大众茶占比多了。今后根据新标准,考虑一部分采取纯手工制作,以进一步提升明前佛茶的特色。 ”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农林部门从建设和改造生态茶园、示范性茶厂、集聚加工区、专卖店等方面入手,已建成生态茶园88.7公顷、老茶园改造148公顷、示范性茶厂5家、加工聚集区4家、副省级以上城市普陀佛茶专卖店2家。
同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创建“三品”农产品和生产基地,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的主体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奖励。今年全市还将建设生态茶园7.33公顷,改造老茶园25.67公倾,成立加工集聚区1家,同时推进生态高效茶园建设等综合项目4个。目前,加工集聚区已建成,其余正在加快推进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