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耳朵里的“声”意经

字体:
—2023—
01/05
08:57:19
2023-01-05 08:57:19 来源:浙江宣传

  清晨的大街,不管是开私家车还是搭乘地铁,走路还是骑车,总能看到多数人耳中塞着耳机。“耳朵经济”正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听书正在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引领阅读的新风潮。

  纵观整个听书市场,可谓“声”势浩大。据报道,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8亿人次,2020年用户规模则为5.7亿人次。此外,早前已有预测显示,2022年中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接近百亿元。

  这个将传统出版产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化“实”为“虚”的新经济形态,是如何俘获广大读者芳心的?

  一

  听书,顾名思义,竖起耳朵、解放双眼。最早的有声书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服务对象是盲人,录制内容包括莎士比亚戏剧、通俗小说等。而在我国,早年听书活动主要是通过收音机听评书、民间轶事等。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听书主要发生在手机“小屏”。一种是演绎式,把图书文字转化为声音;另一种是解读式,把书本的要义讲解给听众。App听书成为大众主流选择,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戴上耳机,打开软件,听你所听。

  不难发现,听书天然具备“伴随式”特征,让读者“一心二用”成为可能。白天闲暇散步,听个广播剧放松一下;临睡前,助眠鸡汤文从手机中娓娓道来。这种新兴的文化消费方式既不会“打扰”当下的行为状态,又能让读者在配音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声”临其境,用另一种“姿势”享受阅读的快乐。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和个人成长两个类别的有声书,最受读者欢迎。《明朝那些事儿》在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过亿;“得到”App专为职场人士拆书解书,传授人生成长经验,收获一大批粉丝拥趸。

  这折射出听书的背后,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年轻人为了满足文化审美需要,以期获得陪伴式、沉浸式阅读体验;同时由于知识迭代引起本领恐慌,希望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吸收知识,实现自我增值。

  与看书比起来,听书不受时空限制,轻松、便捷成为最大优势。但进一步思考,听过就等于看过、读过了吗?其实不然。

  经过大白话处理的有声书,“茧房效应”不同程度存在。像《史记》这种原汁原味的鸿篇巨制,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的意识流、荒诞派作品,仅靠个把小时的剪辑音频来解读,恐怕很难掌握其中的精髓。

  对读者来说,被动状态接收声音信息,也会影响阅读深度。如果某个章节没有听明白,就像看肥皂剧一样,跳过去一两集,也就过去了。被念出来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读者便失去了啃硬骨头的兴致。

  二

  不过,无论是听书、看书还是读书,都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彼此并不冲突。它们适用的场景和带来的体验不一样,不仅可以互相补充,还能各自赋能。反观听书行业本身,诸多风险问题正日益凸显。

  最大的问题是侵权屡禁不止。有声书将文字作品经播讲者录制成音频后,上传至听书平台。这其中要经过内容生产方、音频制作方以及网络经营平台等多个版权主体,涉及复制权、改编权、表演者权等,授权链条长、主体多,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权利“断链”。

  以头部平台喜马拉雅为例,自成立以来收到的5000余条法律诉讼中,有近90%属于版权纠纷。比如个人主播随意复制、加工原创作品并接受打赏,平台未经授权将有声读物“拿来”免费播放,这些都侵犯了原作者版权。

  就算不涉及侵权,作品同质化严重、品质良莠不齐也多被读者诟病。一些内容生产者为追求眼前利益,在选题策划上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内容集中于言情、悬疑、穿越等主题,既破坏了出版行业的生态平衡,也难以树立具有市场辨识度的品牌。

  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一个主题火了,立马就有成百上千个相似的音频蜂拥上架。比如搜“鬼吹灯”,就有《鬼吹灯之摸金天师》《诡吹灯之山海妖冢》《黄皮子坟》等N个类似书名,皂帛难分、鱼龙混杂,以至于有读者发出“不要再消耗这个IP”的哀嚎。

  本应在内容端大展作为的出版社,一定程度上存在“纸书本位”观念,数字转型动力不足,能力也不够。现实情况是,听书市场已经被几大平台瓜分殆尽,此时入场,也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就外部环境来说,市场监管的确还存在漏洞。技术层面上标准化水平偏低,现有的数字出版物技术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部分有声书通过刺激性标题、图片,试图吸引读者;在儿童有声书领域,涉黄、涉暴内容仍然不断出现……这些都恐成监管的“灰色地带”。

  三

  算起来,当下流行的听书,从开始出现到盛极一时,不过短短10年时间。起步晚、步子大,发展速度迅雷不及掩耳,大家有目共睹。想要长远发展下去,“野蛮生长”总是不可行的。

  说到底,有声书的本质还是书。面对市场化、数字化挑战,更应避免走上“娱乐至死”歧途,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万万使不得。

  随着媒介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交织演进,笔者坚信“内容为王”仍未过时。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成为精品有声读物,优质的文本、丰富的演绎、出彩的音效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比如《〈红楼梦〉全本有声剧》一书,对录音演员、后期剪辑都提出了高要求,成品达到了电影级别的听觉享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目前播放总量已突破1.2亿。

  出版商在内容把关和版权方面,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倘若能跳出传统出版思维,不断挑战现状和经验,整合多方资源,用声音抵达广大读者,就能实现各方共赢。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专门成立了有声书团队,开发“译文有声”小程序,利用图书的衍生权进行变现,实现为纸质书导流,在业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译文有声”小程序

  再看平台方,如果能匹配读者需求,开发合适的产品线,就能吸引读者。眼下,各大音频平台从传统的有声书,到相声、脱口秀、在线课堂以及各类知识付费内容,将各种领域的内容聚合在一起,既有即学即用的“短、平、快”题材,又有让读者领略经典的长周期产品,确实有风“声”水起之势。

  必须要说,好内容还需技术“撑腰”。加快人工智能应用,通过语义、关键词识别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及时发现不合规内容。利用大数据绘制画像,为读者推送更精致的产品,减少“噪音”干扰。

  如今,著作权人维权意识已经越发强烈,有关协会也在积极推进有声读物的授权业务,只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应有的监管审查责任,行业版权乱象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也许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但必须现在就要努力。

  未来,媒介还会持续变化。听书,这本“声”意经能否继续念下去,还需社会、行业、政府各方共同探索,一起努力。

  相信音美以感耳,只要规矩立起来、“声”态好起来,听书必将蔚然成风。当一本本精品图书化作悠扬的声波传入耳朵时,读者就能感受到“声”入人心、如饮甘泉的乐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