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下一部《三体》在哪里

字体:
—2023—
02/21
17:03:26
2023-02-21 17:03:26 来源:浙江宣传

  “看了电视剧《三体》后,再抬头仰望时,会感觉这片繁星闪烁的夜空已经不一样了。”

  不久前,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句浪漫与感慨并存的评价。

  今年开年,中国科幻就带来了惊喜。除了电影《流浪地球2》霸屏影院,让科幻迷期待已久的电视剧《三体》也是开播即成爆款。剧版《三体》在国内收获大流量的同时,在海外也刮起了“收视小风暴”——其线上播放已覆盖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在海外影视平台上观看人数超400万。

  可以说,剧版《三体》迅速攀升的热度的确带来了惊喜,但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自小说《三体》三部曲2006年渐次面世以来,一场中国科幻阅读浪潮就已经开始。

  当欣喜于“华流”出海有了新成色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三体》凭什么俘获了众多国内外粉丝的心?下一部《三体》何时面世?

  一

  长期以来,科幻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一直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类型而存在,实现“走出去”更成了棘手之难。但小说《三体》的表现堪称“黑马”。

  2015年,《三体》第一部之《地球往事》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2019年,《三体》风靡日本,第一部上市后随即被抢购一空,出版社不得不在一周内加印10次……

  《三体》能让全世界很多科幻迷青睐有加,靠的还是实打实的内容。有人曾这样评价它:以“奇”制胜,“后劲”很大。

  《三体》之奇,奇在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幻设定。要知道,即使在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一部“硬科幻”能展现一个或者几个精彩的科幻设定,就算得上是成功了。书中有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幻设定,多到让读者应接不暇:

  锁死地球科技的智子、幽灵倒计时、“宇宙闪烁”、3000万人组成的“人列计算机”、能“脱水”的三体人……读者在阅读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烧脑感”。甚至有网友认为,小说中各种“惊为天人”的科幻设定,很多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独立写一篇小说。

  《三体》之奇,也奇在对广阔宇宙的瑰丽想象。一个民族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科幻文学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浩瀚无垠的星空,不断扩展着想象力的边界。

  作者刘慈欣的想象力充沛,却又精细无比。比如“降维打击”,书中太阳系最终毁灭,是因为被歌者文明用一片“二向箔”降到二维,成为一个平面。二维化的太阳系几乎完美地重叠在一起,仿佛变成梵高笔下的《星空》。

  《三体》之奇,还奇在对时空尽头的哲思。小说中不仅提出了“黑暗森林”假说、“宇宙社会学”等理论,还展现了人类共同对抗三体文明、在应对大危机时不同角色所展现的不同抉择,这都帮助读者拓展了思考空间。

  奇特、奇美、奇思,加上字里行间诸多悬念推动故事发展,这样的《三体》怎能不让人着迷?

  二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科幻文学迎来大热,可以说中国科幻题材作品迎来了高光时刻,它走进了大众视野,也走向了一个更广阔宏大的世界。

  不过,当我们提及中国科幻文学绕不开《三体》时,也意味着,真正能够被称为“现象级”的,似乎只有刘慈欣和他的《三体》《流浪地球》等。

  据《中国科幻10年行业报告》,2022年科幻小说中有近70%的销量来自《三体》系列。有心人难免发问:其他科幻作家去哪了?其他硬核科幻小说在哪里?

  事实上,相比于欧美国家的科幻文学作品,我们的科幻文学作品量还不够多、质还不够硬。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科幻文化的土壤还不够厚。科幻文学起源于西方,从1818年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起,西方已探索了200多年,《2001:太空漫游》《最后的问题》等作品都很经典。

  作为舶来品,科幻小说在中国萌芽于晚清时期,起步不晚,但底子薄。受制于国民科学素养不高、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低等,我国一直没有形成阅读和消费的市场。上世纪后半叶,虽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优秀作品相继发表,但整个领域一路走来曲曲折折,直到上世纪末,才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其二,在科幻文学领域,成熟的创作者还不够多。近20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活跃作者,除了刘慈欣外,还有王晋康、韩松等人。但实际上,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作家不多,成熟的新生代作家也不多。

  就传统出版领域而言,《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拉兹提到过一个数据:美国每千万人口中有56名科幻作家,持续坚持创作的高水平作家约有1500人,而我国每千万人口中仅有1.5名科幻作家,其中持续创作、高水平的仅50人左右。

  尽管相关数据表明,科幻网文近年来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五大类型之一,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具有“硬核实力”的作品和长期从事创作的年轻作者仍然不多。

  针对科幻文学海外影响力较弱的问题,还有个环节很关键——翻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打破文化的隔阂,除了本身足够好,还要有“信雅达”的加持。

  按惯例,翻译是有相当成本的。小说《三体》是在国内大火了之后,出版社才敢全文翻译,再推到海外。对其他大部分作品,出版社一般是先翻译概述交给海外出版社挑选,在“中奖”后再把作品翻译出来。囿于这一流程,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自然一定程度受限。

  种种原因下来,都让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发展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三

  那么,本土科幻文学该如何“补课”,才能打破“言必称《三体》”的局面?

  先说人的环节。科幻文学作品在国内是否畅销、“出海”是否顺利,说到底靠的还是优质内容撑腰,而内容本质上要靠人来创作。能够源源不断出好作品,一支壮大的创作队伍不可或缺,“难出大师大作”的难题必须解决。

  针对科幻题材天然的特殊性,比如对作者科学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对思维和创意要求更活跃等,国内高校能做的很多,比如加强学科建设、支持科幻社团发展等。

  而针对目前不少作者写科幻小说是在“为爱发电”、很难靠写作养活自己,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必要时应进行一定扶持。毕竟作家真正能靠写作养活自己、获得尊严,行业才能繁荣。

  再看“大圈子”,即科幻产业的整体状况。创作是树根,产业是树冠,科幻文学和产业相辅相成才能健康发展。游戏、影视、动漫、周边……文化产业各环节紧密协作,才能助推作品“出圈”。

  可喜的是,目前有地方已出台一批推动科幻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2021年,北京成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加速跑”。

  最后说崇尚科技的社会氛围。科幻文学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相关,也与人们对科技的向往相关。好作品不可能横空面世,“氛围感”很重要,一方面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更多现实基础和题材,另一方面也将培育更多科幻热爱者。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幻作家往往都出自当时的科学中心国家,比如19世纪法国的凡尔纳、20世纪前后英国的乔治·威尔斯等。中国也是在新世纪以来,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极大提升,才出现了《三体》这样的大IP。

  我们的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以,我们也不必焦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部类似《三体》的作品,迟早会出现。永远不必怀疑中国人对星辰大海的想象、对浪漫的追求,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如果科幻的黄金时代可以再度降临,它很可能出现在中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咏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