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也劲吹廉洁清风。
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宋代有秦桧、蔡京、贾似道等权臣奸相遗臭万年,可是别忘了,宋代更有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寇准等名臣流芳百世。
比如,源于宋代话本的包公戏,从明清至今,不断推陈出新,深受百姓喜爱。《包青天》系列电视剧曾红极一时,《少年包青天》在2000年播出时,就拿下了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可见清官人设受欢迎的程度。
其实,无论哪朝哪代,“清”与“浊”本就是相互映衬的,泾渭分明,又生死较量。
两宋时期,清流涌动、清风徐拂,特别是在家国危难之时,这股澄澈清流才更显珍贵,这也是我们要找出来、传下去的宋韵。
一
一卷《清明上河图》、一辑《东京梦华录》,可窥宋代繁华。
彼时,商品经济发达,享乐之风随之盛行。但并行不悖的是,代表清廉公正的清官文化在民间兴起,并逐渐影响此后多个朝代。
宋代清官严于律己的同时,喜欢以诗词形式劝廉止贪。不少名篇佳作中,就有关于对清廉的沉思,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
莲者,廉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众所周知,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大家,写下了《爱莲说》这样的传世名作,成为其品行的生动写照。
周敦颐为官清廉,领到俸禄后,经常用来救济贫困百姓,有“至廉”“清尚”之称。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在任洪州南昌知县时,有一次突发大病,却请不起大夫。他的朋友们知道后,纷纷表示要资助他,并准备“众筹”给他造一个宅院。然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拒绝:“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作表率,防止奢华浪费之风盛行。”
做官一日三省、自律自警,这是古今清官的风范。大文豪苏轼也推崇廉政。他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就谈到官场最关键的就是廉洁问题。其中六事,指的就是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
尽管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离任杭州时,他的一位好友怕他过得太清贫,以金银相赠。他大为感动,却将其留给了急需治病的贫困百姓。
用他的话说就是:求官的目的在于得,但在得与道发生矛盾时,还是要坚持自己的道,哪怕放弃高官厚禄。其千古名篇《定风波》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作流传至今,为人所称颂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品德之高洁。
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虽然官职不高,但却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甚至还主动要求朝廷停发俸禄。
他在成都做官时,当地突发疫病,他二话不说就拿出积蓄配制汤药,在街头设置药缸,病人可随时取用,有效地抑制了疫病蔓延。他的儿子陆子龙去吉州上任时,陆游写下《送子龙赴吉州掾》谆谆告诫:“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清廉自持的背后,是宋代清流高度的道德自律。不论周围环境如何,他们始终正直挺拔,洁身自好,将崇德尚廉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
二
如果说清廉是品德,那么用清廉造福一方便是功德。
包拯系列电视剧红极一时,也让“包青天”成为造福百姓、与恶势力斗争的代名词。作为封建时代官员,包拯既把倡廉与坚持个人操守并重,还能不畏强权,为贫苦百姓洗雪沉冤,着实难能可贵。在他眼中,“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为官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才能永葆一身正气,造福一方百姓。
据史书记载,在100多年的北宋一朝,有180余人曾担任开封知府,人事变动频繁。开封府是当时京师所在地,达官贵人集聚,利益盘根错节,京官不好当。
嘉佑元年(1056年)12月,包拯权知开封府,上任后便简化诉讼程序,大开衙门,百姓可直接递交状纸鸣冤。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包青天》系列影视剧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包拯谏言的火力也非常猛。对于皇帝提拔外戚,他从其业务能力不行,说到任人唯亲,再说到贵妃干政,丝毫不留情面。到最后,他竟“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唾沫星子竟迸到仁宗的脸上。
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也不遑多让。在审核地方官吏名册时,只要看见有德才有亏、名声不佳者,他就会将其姓名一笔勾除、永不任用。
有人这样劝阻:这一笔下去,那官员一家都要哭了。他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就是,这一家子哭好过这一省的百姓哭啊。范仲淹的“一笔勾销”,划出的正是对庸官、昏官不妥协的态度。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在朝时,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宦官阎文应等作斗争,数次遭遇贬黜。但其襟怀、气节,可谓为官之典范。
即便是小小明州、庆元府,在两宋期间,也向中央和地方“输出”了不少清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他在鄞县实打实地干了三年知县。
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期间通过调研与改革,推行了“贷谷于民,立息以还”的措施,在青黄不接的时节,打开官府粮仓,百姓可自愿以低息借贷的方式获得粮食,等秋收后再还上新米。这一举措在当时惠及了大量贫苦农民,这就是“青苗法”在基层的最早实践。梁启超在《王安石传》里写道:“此即后此执政时农田水利、青苗诸法,而小试诸一邑也。”
心忧天下、廉政爱民,可以说,这是宋代清官群像的一大特征。他们处“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正是这股清风徐徐拂面,才为宋代官场注入了政治新风。
三
有人说,没有清风,赵宋恐怕撑不到三百年。
其实,宋朝之所以涌现出不少“青天大老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
北宋结束了五代乱政,新王朝需要革除弊政、整顿吏治。宋人有何新的破题思路?大力倡导清官文化和制度,或许就是关键招数,也是安定民心、稳固政权的重要举措。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一座高峰。宋代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反腐“打法”,立法和司法都为人称道。早在北宋初期便建立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和监察制度,凡贪官污吏徇私枉法都处以重刑。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设有相应的监督岗位。其中,宋朝代表监察权的台谏系统尤其强大:“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在宋朝,“执政”与“台谏”相互制衡,才得以遏制贪腐之风。
宋代首创的提点刑狱司,主要负责地方上的人事、司法以及处理疑难案件,但同样有纠举违法官吏的职责。大家所熟知的《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他不只是个法医,他还是个“纪检干部”。
宋代推崇文人治国,“取士不问家世”,士大夫阶层因此迅速崛起,名臣辈出。科举入仕的官员,多数来自民间。他们以儒家思想来塑己,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心怀天下,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认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正是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一支优秀的清官队伍,营造了新风尚。然而,随着后期政治腐败,百姓迭遭苦难,更加激发了对清官的渴望。这也启发大家思考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
诚然,古代清官具有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性,但清官情结恰恰反映了老百姓的理想期盼:他们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他们心中有百姓,恪守“清、勤、慎”的为官箴言……清官,代表着公平和正义。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感念于宋代清流的戒奢以俭、勤勉奉公与浩然正气,感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为民情怀和政治抱负。如今,这也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摒弃贪念、勤勉耕耘。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这或许正是我们从中“寻宋”的题中之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