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母亲河如何哺育了浙江

字体:
—2023—
05/14
09:23:00
2023-05-14 09:23:00 来源:浙江宣传

  1916年9月15日,中秋节后,孙中山先生专程从上海到海宁盐官观潮。这天,海宁民众听说孙中山来了,倾城而出。潮来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孙中山赞赏不已。潮水过后,他还在亭上合影留念。相传,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就是他感怀于观看气势雄浑的钱塘潮而题写的。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一条钱塘江。浩瀚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发轫于灵动蹁跹的溪涧,奔腾于连绵重叠的山峦,百川汇聚、千里婉转,在引吭高歌中一路向东,融入东海,也融进了中国的文化史、无数国人的心灵史。

  每当站在河的两岸,聆听着千年的涛声依旧,呼吸着潮湿温润的空气芬芳,我们愈加能感受到这条河流的气象万千,感受到它与这方土地的深厚情感。

  一

  钱塘江因流经古代的钱塘县而得名。在数百公里的奔流中,钱塘江还有富春江、新安江、兰江、衢江等众多干支流,一道汇聚成了5.5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流域。由于河道在杭州附近呈“之”形,钱塘江又名之江、曲江、浙江。浙江省也因钱塘江而得名。

  河流的源头问题经常会成为地理学上的“公案”,钱塘江也不例外。最早提出钱塘江源头的是《汉书·地理志》,经过《后汉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等后世学者著作的考证,衍生出了“三源”“二源”等不同说法,但社会和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上世纪30年代,国家地理学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钱塘江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衢州市开化县莲花尖。1999年,新华社在《钱塘江的源头在哪里》一文中作了详尽报道:

  1979年出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钱塘江,旧称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1999年初以来,浙江省组织一批专家进行数次的实地考察,记录和积累了大量的考察资料,最终认定:源自莲花尖的莲花溪,源自龙田乡境内的龙溪都在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汇聚成河。“齐溪镇”的得名也由此而来,因此,钱塘江的源头应该在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境内。

  “悬案”得以终结。春日阳光下,开化莲花尖,“钱江源”的碑刻在林间熠熠生辉。

  钱江源国家公园

  浙江河湖密布、江海通达,却是典型的中度缺水地区。事实上,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浙江的年人均水资源量比全国水平低20%。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利用钱塘江的优势,科学调配资源,推动社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上拦江筑坝开渠引水,建起了一条总长82.7公里的“江南红旗渠”,不仅解决了金华、衢州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也为沿线城镇的工业用水和70余万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可靠水源。2021年,在数万名建设者18年接续努力下,总长323公里的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源头活水涌入宁绍平原及舟山海岛。

  千里钱塘江,是一部浙江的山川风物志。兼济东西,安澜深流,一代代浙江人共同守护钱塘江流域的优质生态,同饮润泽家园的一江清水,与钱塘江共生共存。

  乌溪江引水工程 图源:浙江水利

  二

  荷花山、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星罗棋布的人文地标镶嵌在钱塘江两岸,沉淀出璀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钱塘江多样山水塑造出文化的多彩性格。在上游,溪流湍急飞瀑纵横,山地丘陵孕育了耕读传家、有礼修身的淳朴传统,书院文化兴盛,三衢之会写下浙学沿革厚重一笔;在中游,江面趋于宽厚平缓,绿树掩映着诗画春风的隐逸栖居,商贸埠头百舸争流,富春山居藏不住严子陵隐逸避世的自在潇洒;在下游,山川秀丽河网密布,喇叭口惊涛拍岸,激发弄潮争先的干练血性,深深融进“海上长城”的发展肌理中。

  百川汇流的钱塘江,孕育了浙江的多元包容。从源头到大海,钱塘江流域吸纳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发展出古越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更涌动着永嘉学派、金华学派等学术思潮。北宋以降,在战乱后的大规模北方人口南徙中,钱塘江流域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汉族的优秀文化,在南北人口和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从潺潺溪流到通江达海,钱塘江的雄浑胸怀,就如浙江的大气开放。唐宋时期的杭州,占据着水道汇集的多重优势,位列全国四大港口之一。从钱塘江扬帆出海,近可至闽越等地,远则可达东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世闻名的“茶叶之路”“陶瓷之路”等都通过钱塘江与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

  钱塘江畔波澜起伏的历史、开拓创造的精神始终未曾间断。钱塘江文化中蕴含着独立创造的自强精神,宋韵文化就是典型代表。宋朝文学诗词书画领域奇峰突起,这其中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探索求真的科学理念等等,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钱塘江两岸的如画风光中,还诞生了诗画江南的本真自然。作为江南文化的典型,对自然诗性的追求体现在钱塘江相关的文艺创作中。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以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钱塘江激发了文人墨客挥毫写意的天地灵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鲜明形成了寄寓山水、隐避山林的独特美学。

  万年钱塘江,是一部浙江的丰厚人文史。自刀耕火种到士农工商,从八王之乱到靖康之变,时移世易间,多元文化在钱塘江流域交相碰撞超越自我,发育出丰富的文化样态和思维谱系,这也是浙江人文化自信的深厚来源。

  三

  据统计,包括支流在内,钱塘江上有100多座桥。一座座大桥背后藏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家国故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六和塔畔巍然耸立的钱塘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以前,钱塘江是难以跨越的天堑。1929年,“浙江第一码头”南星桥三廊庙码头建成,虽然轮渡满足了一定出行需求,但客多船少的运力矛盾仍旧突出。1933年,浙赣铁路从杭州通往南昌,全省公路已修建3000多公里,但钱塘江就在那里,始终是公铁贯通难以回避的现实。正是在这一年,茅以升被委以重任,任务只有一个:架桥!

  当时的西方桥梁专家断言:钱塘江水深流急、江底流沙厚达40米,这样的条件不可能建桥。1934年11月11日,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下,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茅以升带领团队克服困难,仅用三年便建起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公铁两用大桥。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敌人继续南进,他亲手点燃导火索,炸毁了建成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

  这段记忆是沉痛的,伴随阵痛的还有更坚定的信心。炸桥当晚,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立下了爱国男儿的铮铮誓言。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他拿出了精心保存的桥梁资料,召集工程技术人员迅速行动,1948年大桥全面恢复通车。时至今日,75年的钱塘江大桥穿越风雨巍然伫立,默默见证着潮声如雷、江阔如画。

  从建桥到炸桥再到复桥,悲壮义举的背后体现的是对国家坚定赤诚的热爱,贯穿其中的是浙江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品格。

  纵然钱塘江水湍急汹涌,一代代水利人为做好治理开发付出了艰辛努力。比如,全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浙江最早修建的第一个中型水电站、也是当时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黄坛口水电站,世界首座涌潮观测站海宁盐官涌潮观测站,等等。

  浩瀚钱塘江,是一股浙江人家国与共的精气神。登峰无止境、敢为天下先,首创首成的精彩篇章背后,是浙江人家国与共的深厚情怀。

  四

  钱江潮涌,奔竞不息。漫长岁月里,钱塘江不仅是地理标签和文化属性的集合,更见证了浙江踔厉奋发、勇立潮头的艰辛历程。

  2016年,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期待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次日,他又发出重要倡议:“让我们以杭州为新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这既是对浙江克难攻坚勇挑重担的充分肯定,更是借钱塘潮之名向世界传递的真挚诚意。

  从义乌货郎的鸡毛换糖,到中欧班列的全球超市,浙江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风口。45年来,浙江GDP从123.72亿元跃升到7.77万亿元,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2名到稳居第4名,书写了“四千精神”“温州模式”“义乌奇迹”等一批“春天的故事”。

  百里钱塘潮,唱响的是浙江创新创业的交响曲。它见证着浙江人奋进建功的无限荣光。当嘹亮的时代号角吹起,我们满怀信心望向前方,闪耀着的是那心中的一脉钱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