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一周岁了。
一年说长不长,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一年说短不短,每一天我们都是在奋笔疾书、苦思冥想中度过,感觉很充实。回望过去一年,“浙江宣传”收获了许多关注和认可,发布的765篇文章里,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占比达74.8%,《“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低级红”“高级黑”的六种形式》等多篇文章在网上热传,其中《“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一文在公号上的阅读量达2007万,全网传播超12.5亿人次。
与此同时,“浙江宣传”的粉丝数量达到了270万,而且每天都有增长。很多粉丝每天早上7:30守在移动端,愿意花上几分钟宝贵时间来阅读我们的文章,给我们点赞、留言和鼓励,这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的文章先后结集出版了《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一颗文心济时代》等三套书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这些,正是“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这9个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激起的回响。
每一次阔步前行,都不应忘记走过的路。在上线一周年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想到了这十点感受。
一、想过千遍,不如实干一遍
“浙江宣传”创办之初,我们听到了一些不解、不屑的声音。“全国微信公号有1000多万个,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想靠一个号去撬动传媒改革?”......我们内心也不是特别确定,这条路通吗?这招行吗?我们的能力够吗?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想过千遍,不如实干一遍。我们相信,与选择的平台和载体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创作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与遇到的许多困难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打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心血。每一天,我们精心写文章、取标题,洞察时事热点、捕捉社会情绪,坚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以行动的确定性来面对种种不确定性。
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努力,除了“浙江宣传”自身圈粉引流外,“浙江宣传”这艘破冰快艇,还撬动着浙江传媒领域的深层次变革。重大传播平台亮相,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相继推出,传媒“新生儿”传播大脑落地运行,全省8个市级融媒体中心挂牌......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际遇,生活也常有不容易。对抗焦虑和犹豫的最好方式,是敢于走出第一步,并且继续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只要拥有足够热情和勇气,抛却“小我”、心怀“大我”,无惧无畏、全力以赴,当今时代就是充满机遇、无限精彩的时代。
二、流量就是人心
读屏时代,对文章的选择权和评判权都在读者手中,读者对我们的观点赞同不赞同、作品满意不满意,都在用指尖“投票”。每一次阅读、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都蕴含着读者的情绪。
这提醒我们,想到的每一个选题,都应该问一问,这是不是读者真正关心的?撰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想一想,是否为读者考虑?切中读者的处境和心声,尊重读者的智商和情绪,坦诚地和读者沟通,拒绝装腔作势,分享我们的想法和见解,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
一年来,“浙江宣传”发布的文章,一半以上都有过万读者转发和上百位读者留言,全网传播量超过500万的文章达到140篇。其中,《“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一文在公众号上得到了195万次转发、20多万次点赞、4万多条评论。大流量源自这篇文章道出了广大读者的集体心声。
抓住眼球,才有望争取人心。没有流量的宣传,容易陷入自说自话、内部循环的被动境地。我们认识到,宣传工作者就应该树立流量思维,拥抱流量,不孤芳自赏,不爱惜羽毛。流量是重要的民心指数,把握人心走向、站稳群众立场就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三、读者依然在,市场依然广阔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声器的时代,内容是毫不稀缺的。在渠道和技术制胜的当下,各种“猜你喜欢”的内容呼啸而来。不少人会觉得,内容为王似乎已经过时,传统媒体生产的很多内容很难找到目标读者,主流声音越来越难以主导互联网、触达年轻人。
一路走来,“浙江宣传”并不生产硬新闻,也没有运用前沿技术,很多选题都是思想理论、历史人文和工作思考,需要读者静下来用心阅读。但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6.1万,大量读者都是省外、圈外的“铁粉”。实践证明,只要深耕内容、专注品质、输出洞见,读者就依然在,市场就依然广阔。
众声喧哗之中,读者缺少的从来不是信息,而是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想让读者的注意力被那些“廉价快餐”吸走,如果不想让移动互联网主阵地被错误思潮所占据,我们就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高品质的内容供给,让更多鲜活的好文章从读者的指尖抵达心尖。
四、旗帜应该飘在看得到的地方
宣传工作要走在浪头上,旗帜就应该飘扬在看得到的位置。毛主席就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都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一年来,我们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传递什么,都力求态度鲜明,开门见山地把观点亮出来,决不搞左右逢源、态度暧昧的好人主义。特别是面对社会不良现象和热点事件,我们直面焦点、解剖难点,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比如,我们针对“小镇做题家”“佩洛西窜台”“民营经济污名化”“低级红高级黑”“娱乐至死”等话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一针见血地批驳,让错误思潮无处遁形。再比如,我们针对理论学习、媒体融合、新闻发布、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阵地建设等宣传文化领域中可能存在的短板,刀刃向内、自我批评,发出一次次灵魂拷问。
做宣传工作,就应该旗帜鲜明、目光四射。吞吞吐吐,只会暴露底气不足。弯弯绕绕,只会让读者云里雾里。当主旋律越高昂、正能量越强劲,噪音杂音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当解剖难点、亮出观点成为一种风尚,痛点堵点才会得到更多关注并推动及时化解。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发声时就发声,本身也是宣传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没有什么好瞻前顾后、遮遮掩掩。
五、每一次落笔都是作风在行走
语言文字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的作风。在追剧都要打开倍速的时代,在注意力十分宝贵的当前,没有人愿意看空洞无物、生僻晦涩的文章。
如何改进文风、创新话语表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考卷,也是检验能力作风的一把标尺。一年来,我们在改进文风上不懈探索,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尽量平白朴实而不玩弄辞藻,平等沟通而不高高在上。
一年的实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每一次落笔都是作风在行走,每一次点赞都是人心在凝聚。多讲直抵人心的真话,别人才会相信你;多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别人才会关注你;多讲让人一看就懂的白话,别人才会理解你;多讲拥有筋骨力道的短话,别人才会敬佩你。好学能文的学风、清新朴实的文风、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宣传工作者应有的追求。
六、高手在民间,高手也在评论区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评论区作为文章的延伸,通过评论互动,既让读者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更多地倾听读者的声音。如果将评论区一关了之,就失去了一块阵地,也错失了与读者心贴心交流的机会。
从“浙江宣传”评论区的情况看,有的是分享观点,有的是表达情绪,有的是提出建议,还有的是对我们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读者智慧和真情的流淌,不仅赋予了文章新生命,还启发了我们新思考。
经营好评论区的留言,是对读者心声的呵护,也是倾听民意的方式,同时还能够增加新媒体受众黏性,为新媒体注入一个更加有趣的灵魂,打开彼此成长的新通道。
七、仅靠防守永远换不来进球
面对新兴传播平台的强势崛起、群雄逐鹿,传统媒体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压缩。有一组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到坐不住: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2万多亿元,而仅某一家商业传播平台收入就超过了5500亿元,相当于一半左右。营收数据的背后,其实是传播力影响力的彼长此消。
时至今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场关乎主流媒体生存和尊严的背水之战。如果机械、僵硬地做好防御,不敢出击、畏首畏尾,那么再坚硬的盾牌也挡不住万箭齐发。因此,从上线伊始,我们就注重在选题策划、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思想观点上不断深挖,主动设置议题、坚持以快制快、增强“网络情商”,用尽可能不一样的打法,让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浙江宣传”。
仅靠防守永远换不来进球。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才有取胜的机会,但是主动进攻并不是盲目行动、乱打一通,而要讲求一定的策略与方法。“浙江宣传”的试水探索,虽然撕开的只是一道小口子,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破冰突围的新可能。
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面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话语之变、格局之变、攻守之变,最忌讳的是自戴枷锁、自划禁区。在媒体转型中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思维固化、风格老套,死守着“一亩三分地”;有的顾虑太多,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说。假如从一开始就自我捆绑,留给自己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将整个地盘拱手让出。
作为一个省级政务公号,我们一开始就摆脱办政务新媒体的老办法,探索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空间。在内容上,我们把犹豫和迷茫扔在一边,尝试去讲不好讲的话题,敢于说不好说的话。尽管站在浙江,我们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不管是国际时政热点,还是比较隐晦的“颜色革命”“芯片战争”“舆论战”等话题,我们都发布了相关解读文章,引导普通百姓廓清思想迷雾、看穿事实本质。在机制上,我们探索出一条更灵活、更开放、更富创造力的新路子,充分激发宣传战线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难破心中贼”的自己。只有打破枷锁找出路,走出自我设限的盲区,胆子大一点、步子稳一点,才能看见更为广阔的天地,才能在移动互联网主战场上打一场翻身仗。
九、内驱力是最重要的引擎
在过去365个日夜里,我们已经记不清多少个通宵达旦,多少次绞尽脑汁。总有人问,每天至少两篇原创文章,周末节假日也没有断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我们的坚持,源自读者的点赞认可。每当看到阅读量在攀升、点赞数在增多、评论区在拉长,看到主流声音在热传、读者的疑惑被解开,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的坚持,更源自手握笔杆当战士的愿景。思想较量中,从未听闻“太平”;价值争夺上,没有退让妥协。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永葆斗争精神,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让手中笔成为犀利的投枪。
因为怀揣理想,所以执着坚守。激发内驱力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源动力,扛起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到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十、永远相信年轻人
从近几年出圈的新媒体看,背后往往都不缺乏有才情、有冲劲的年轻人。“浙江宣传”也不例外,绝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是90后的年轻人,编辑部几位同志更是清一色的“90后”。关注我们的用户中,26岁到35岁的年轻人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占比达到34.3%。
可是,近些年来,传统媒体难留年轻人也是不争事实。这一代年轻人思维敏捷、敢冲敢闯,家国情怀强,知道当下的年轻人在想什么,知道社会的潮流在哪里。只要充分信任年轻人,给他们放手一搏的平台和机会,或许他们就能创造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以上这十点感受,是我们过去一年的体会。我们在很多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时刻警醒、再接再厉。我们相信,不论媒体格局如何演进、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滚烫的文字、鲜明的观点、赤诚的情怀,依旧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会始终坚持笔墨随时代,在与时代肝胆相照中,以一颗文心济时代。
一年来,大家的陪伴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那些由衷的赞许让我们很受鼓舞,那些宝贵的建议让我们颇为受益,那些真诚的批评让我们保持清醒。唯有持续改进不足、做得更好,才能不负读者的每一次点击。
我们期待: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全力以赴,在每个逐梦的日常与你同行。我们每天7:30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