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新闻学之争”争的是什么

字体:
—2023—
06/27
09:17:18
2023-06-27 09:17:18 来源:浙江宣传

  当前,正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前不久,某网红博主“劝人不要报考新闻学”的一番言论,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

  有人认为,学新闻的不干新闻,干新闻的不学新闻,教新闻的没干过新闻,可以称为新闻学之怪现状;有人觉得,没有哪种专业、哪份工作能让所有人满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人指出,该网红博主提出的问题值得反思,但他的结论不能轻信,等等。

  舆情是社会的皮肤。笔者发现,相关言论和引发的争议,主要聚焦于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再深入探讨一番。

  一、学新闻是就业“天坑”吗?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土木机械两大护法”“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近年来,网上关于“天坑专业”的版本不断翻新。新闻学入围“天坑专业”之列,这一言论很有市场。对此,笔者认为,要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新闻专业“就业难”的现象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新闻学曾是“热门学科”,很长一段时间,各大高校纷纷增设专业、扩招学生,甚至一些地方理工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也加入此列。

  但从专业教育看,一定程度存在不接地气、远离一线的“脱节”问题。一些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都难以跟上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此外,一些大学新闻课堂教给学生的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热衷于兜售西方新闻观,把西方新闻理论中的概念奉为金科玉律,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一些学校把新闻学教育等同于教学生拍照片、写新闻稿、剪视频等“技术”,大大矮化了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思想性、政治性价值,让人觉得这些通过自学或者报个速成班就能掌握;一些高校教师坐而论道,本身也缺乏新闻实践的经验。在笔者看来,新闻学教育如何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人们对新闻学的质疑,应该引起重视。

  多年来存在的过量“无效”供给,让问题不断积累,再加上遭逢当前青年就业的整体压力,这种“专业焦虑”更为加剧。

  其次,新闻专业遇到一个行业急剧分化、快速分流的时代。近些年,随着舆论生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传统媒体影响力受到冲击、经营发展遭遇困境,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大打折扣,吸纳新闻传播专业人员的能力、容量也在持续萎缩。而且,很多媒体机构热衷于录用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如中文、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物理学、计算机、工程管理等学科的毕业生,有时比新闻专业毕业生更受欢迎。再如不少媒体单位认为,学过经济学专业的人写经济报道比新闻专业毕业生更有深度,理科生从事科技报道也更能轻松拿捏。种种因素叠加,导致只有一部分新闻专业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进入主流媒体,而大多数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那么乐观。

  尽管如此,也不可否认,没有毫无“钱景”的学科,也没有躺赢的学科,局中人的努力作为相当重要。信息过载、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们急切渴望的是权威的声音、专业的坚守,以及更具故事感染力、传播穿透力的新闻。这个时候,“是骡子是马,必须拉出来溜溜”,不管是学新闻专业,还是投身新闻行业,都必须拿出“几把刷子”“笔下见真章”,真正在舆论场上闪闪发光、“威扬四方”。其实,不仅新闻专业,其他专业拼的也无外乎是实力。

  同时,也要跳出“新闻”看“新闻”。“信息社会,不懂新闻传播,你可能连朋友圈也混不好”。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传播。新闻专业不能“唯新闻论”“唯媒体行业”,也需要放开手脚、拓宽视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传播人才。我们看到,新闻专业的学生广泛活跃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领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大厂工作,甚至自主创业。手里有活眼中有事,哪里都是舞台。

  路有很多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相应的际遇。新闻专业在有的人面前是“天坑”,而在有的人面前则是通往梦想的“跳板”。

  二、新闻真的是毫无“门槛”吗?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台手机加一点剪辑技术,似乎就能运营一个账号,如果再加上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那么还能赢得一波流量,有时甚至超过受过专业训练的群体。这样的现状导致人们觉得新闻创作的门槛并不高,“自己也会”“没有必要专门去学新闻学”。有人就说,一个没有学过新闻专业的人在媒体干两年,也可以采写报道。还有人说,新闻“有术无学”,只不过是一门技术而已,只要多刷几次就能熟练“上手”。那么,新闻学真的是毫无“门槛”吗?在笔者看来,有几个认识误区需要厘清。

  首先,深谙流量密码不等于懂得新闻传播。新闻学作为一个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担负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凝聚人心、引导舆论等重任。从事新闻工作,不仅需要我们掌握采写编评的技巧,还要善于穿透迷雾看清本质,理性洞察事件背后的是非曲直,还要有坚定立场和职业操守。越是众声喧哗、纷繁复杂,越需要专业的新闻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特别是在“眼见不一定为实”、虚假新闻以假传假的情况下,新闻事实往往需要非常专业、深度的核准辨析才会被呈现。

  其次,掌握几门技艺不等于擅长新闻工作。置身“信息找人”的移动互联时代,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会写文章会照相,拍段视频放网上”。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则需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闻事件,能够研究实际问题并提出见解,能够分析和判断网络舆情。一些专业领域的报道,比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文化报道,对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

  比如,毛主席可以说是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不仅指导新华社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还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消息、时评和社论,被誉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新华社“级别最高的记者”。他笔下的那些文章,除了生动活泼接地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现实、中国革命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总能作出前瞻性、引领性的判断。

  再者,新闻注重实践不等于不需系统学习。做好新闻工作,不是光在实践中干。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新闻需要做中学、学中做,在不断实践中去灵活运用理论、升华理论。比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是最基本的功课。从入门到成为高段位选手,需要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当中付出坚持不懈乃至终其一生的努力,持续学习新事物,持续提高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持续心系家国、洞察社会、输出观点。一个多才多艺的职业记者,永远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当我们翻阅一些著名新闻报道,总能被其凝练的文笔、真挚的情怀、深沉的哲思所打动。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大海中永生》《别了,不列颠尼亚》,它们都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又怎能写出这样的杰作?正如一位新闻人所说,新闻并非天然无学,你不学无术,新闻就无学,你去钻研,新闻就有学。

  三、新闻工作者的“江湖地位”靠什么?

  有新闻从业者感慨,新闻越来越难做,职业尊严感也越来越低。

  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75.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8%的当下,每个人都身处信息爆炸的旋涡。在信息过剩和信息泛滥的表象之下,人们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优质的新闻永远是刚需,“纸会消亡,但报将永存”。

  面对各种颠覆性技术的冲击,新闻的行业环境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越是如此,我们就越需要搞清楚什么应该变化、什么应该坚守。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新闻活动的“田野”,绝不是用来检验西方理论的“试验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等等,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准绳。也越需要明白,新闻行业的“面子”是要靠“里子”来支撑的,新闻人的江湖地位是要靠“拳头产品”“流量爆款”挣回来的。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可以说,新闻工作很重要,问题是今天新闻工作的荣光该如何擦亮?当一篇篇重磅报道在朋友圈刷屏,当一个个产品在指尖上热传,这种成就感是新闻工作者所独有的。当人们看到了有质量的新闻所产生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当人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未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是从新闻学院走出,自然会对新闻专业竖起大拇指。

  与其陷入要不要学新闻学的争论,我们更需要的是起而行之。新闻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拿出好作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大展身手,而不是躺在旧战壕里重温激情岁月,才能赢回职业尊严、赢得社会尊重;高校教师以培养出杰出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扎根中国实践、密切联系实际,才能更好捍卫新闻学科的地位。面对自媒体风起云涌的态势,做好新闻工作更见水平、更显价值。

  去年,“浙江宣传”曾发布《江坪:70年新闻人》一文。作为浙江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位新闻老兵70年如一日,依然奋战在新闻一线,佳作频出,著作等身。从江坪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更懂得了什么是新闻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立言之道。

  再如,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杨川源,17年来扎根新闻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以真情刻画时代,蹚出一条增强主流传播舆论引领力、感召力的创新实干之路,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良好形象。

  “要不要学新闻”本不该是新闻。“新闻学之争”的背后,是满满的期待与真切的呼唤。感受大地的脉动,捕捉时代的风向,讲述山河岁月,记录平凡的面孔,这是新闻的使命。相信“相信”的力量,并让“相信”成为现实,这是新闻的前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