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乡村文体的“看头”

字体:
—2023—
07/11
08:12:00
2023-07-11 08:12:00 来源:浙江宣传

  近段时间,乡村文体活动频频“出圈”。贵州台江的“村BA”、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牧民排球”、广东佛山的“龙舟狂飙”……它们看似“土味”十足,却成为村民们喜闻乐见的“顶流”,让沉寂的乡村一次次沸腾。

  这让我们看到,即使没有一流的设备,没有高大上的场馆,没有星光熠熠的专业选手,“草根”们的狂欢也能构建出现象级的社会景观,打开乡村繁荣发展的另一扇窗。

  那么,乡村文体活动为何如此有“看头”?从中能挖掘出哪些乡村发展“密码”?未来乡村文体之路又该怎么走?

image.png

  6月22日,广东佛山叠滘水乡举办观赏性极强的龙船漂移赛 图源:新华社

  一

  这把乡村文体的“火”,得从贵州小山村里的篮球赛说起。

  去年7月,贵州台盘村的“村BA”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小山村里篮球赛流露出的那股子“纯粹”,感染了无数人;而后,与之相隔160公里的榕江县“村超”又爆红,全网浏览量超200亿人次。

  篮球之外,贵州之外,全国各地乡村的文体活动也摸索出了可能性。比如江苏八堡村村民在泥地上踢出了村里的“世界杯”——他们的“村界杯”从大年初一踢到初七,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观赛;比如内蒙古昂素镇,这个常住人口不到8000人的小镇,由农牧民自发组织的排球队却多达49支。

  生于乡间、长于乡间的文化体育活动,摇身一变成了网民眼中的“宝藏活动”,它们的魅力究竟在哪?

  先说浓浓的乡土气。乡村文体活动最大的“看点”之一,就在于其中的“农民印记”,而这种“土味”最能激发浓浓的乡愁。比如,舟山普陀展茅邻里文化节“村BA”,冠军奖励一头猪,亚军奖励两只羊,季军奖励一只林地鸡......从队伍名称到比赛奖励,文体活动全流程都十分接地气,农味十足的乡村体育从“出生”起就让村民们乐在其中。

  再说厚重的历史文化味。不少乡村文体活动是几代人坚持守护、持续传承结出的乡土文化硕果。比如,以“银河唯一的漂移龙舟”之称爆红全网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同时,乡村体育也承载着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比如贵州榕江县,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超83%,每场球赛的比赛间隙都有当地群众上演民俗风情秀。

  最后说直播时代的全民参与。技术的发展让乡村赛事通过平台直播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手机小屏前的观众“不在现场,胜似在现场”。在主流媒体的密集宣传和社交自媒体的接力传播下,“土味”赛事带来的快乐更是得到“病毒式传播”。

  比如,在端午龙舟赛期间,“房东又掉水里啦”“抓拍赛龙舟靓照可免半个月租金”等“房东梗”冲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

图片

  诸暨“村BA”现场 图源:诸暨发布

  二

  “村BA”们来自乡村,也服务着乡村,诠释了“群众敢首创”激发出的活力。然而,与城市相比,乡村文体事业的发展进程仍较为滞后。

  比如,有“硬件”缺“软件”。提到乡村文体活动,不少人想到的可能仍然是“一个健步机、两个扭腰器”。原因在于,当下许多农村的文体供给还是仅限于健身器材、场地等,而与之相关的健身指导、赛事活动等配套服务供给不足。

  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科学锻炼、损伤预防等指导;另一方面,对于不少常年将体力劳动视为体育锻炼的村民而言,光是冷冰冰的体育设施很难唤起大家的运动热情。“软件”的缺乏,导致“硬件”功能难以被充分挖掘,村民的体育活动自发性与积极性难以被“唤醒”。

  比如,有“共性”缺“个性”。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近17年来,乡村体育基础建设的触角延伸广泛。然而,村民对于运动场地有限的“抱怨”依旧存在。试想,如果每个村的文体场馆只有健身步道、篮球场,那“在篮球场上跳广场舞”的现象自然无法避免。

  其根源在于,不少地区在设施项目与活动的选择上不够合理,没有结合本地村民的特点和需求,更无法体现所在村庄的历史文化脉络、乡村人文气质、特色生活方式等,导致“村村一个样”。

  再比如,有“体量”缺“流量”。球场变晒谷场,健身广场用来停车......近年来,“有场馆没人去”成为了部分乡村文体场馆共同的“尴尬”。“体量”有了,但多半“流量”不多、热度不高,来的往往是“老面孔”,如同“村BA”“村超”般的火爆局面更无从谈起。这也凸显了部分乡村文体发展基础不足,村民主体作用难发挥的困境。

  部分乡村人口不断外流到城市,作为农村文体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劳力长期在外;而场馆开放时间与村民空闲时间错位等问题也导致村民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空心化”的场馆最终只能带来“空心化”的乡村文体。

图片

  牧民们在内蒙古昂素镇巴彦希里嘎查的球场上打排球 图源:新华社

  三

  有人说,中国人的根与魂在农村。乡村文体活动不仅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更对重塑乡村文明和农民精神风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繁荣乡村文体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发力。

  强服务才能进“心头”。文体空间的意义在于“人”,使用率就是生命力,人流量就是影响力。因此,乡村文体发展需要以人的体验和参与为核心,想方设法引流量、聚人气。

  设施有了,场地有了,硬件相对完备了,但是单双杠上晒棉被、体育馆里搓麻将的现状何解?破题关键在于增强服务供给。

  比如,组织真正有专业本领的人才下沉乡村文体一线,对村民们进行运动指导,组织有趣、有味、有体验的赛事活动,让服务真正跟上设施,让文体场馆在声声喧闹中永不退场。

  塑内涵才能有“搞头”。“村BA”“赛龙舟”等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活动始终贴近大地、贴近群众。从广东的赛龙舟、舞狮,到内蒙的摔跤、骑马,乡村体育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既是传统习俗的成功“二创”,也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点睛之笔。

  诸暨赵家拳棒、嘉兴船拳、义乌叠罗汉……目前,浙江拥有12项国家级、78项省级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如能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体育遗产,推动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融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就能吸引村民愿意参与、乐于参与。

  会运营才能出“花头”。做强乡村文体产业,运营是关键。“村BA”的火爆绝非偶然,从比赛到场外活动,从网络直播到二次传播,从民宿、餐饮到特产销售,有的出圈现象背后不乏专业团队运营。

  爆火虽有运气成分,但模式并非无法复制。主动“招兵买马”吸纳人才运营赛事活动,主动接轨互联网将“线下”搬至“线上”,主动开放时间空间链接群众需求,主动盘活村内旅游、民宿等既有资源……只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跟上当下最热“频率”,才能让乡村文体活动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精神富裕的源泉。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文体的蓬勃发展,正是乡风文明、精神富有的应有之义。

  文体活动绝不是城市居民的专利,乡土文体之中自有生动的乡村、生动的中国。愿我们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纯粹的快乐,也找寻到乡村文体发展的“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