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人文经济的“六个赛道”

字体:
—2023—
07/13
10:10:36
2023-07-13 10:10:36 来源:浙江宣传

  曾有人认为,人文与经济就像在两条道上跑的车,互不逾越中间那条“实线”。事实上,人文与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一席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图景”。

  翻开《之江新语》,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曾论述:“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2006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给浙大师生作报告时,讲过这样一句话:“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

  可见,在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我们不仅要从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源层面考虑,还应多从人文视角去考察,努力探察人文经济相融相生的规律。那么,人文经济有哪些赛道,我们该如何奋力驰骋?

图片

  大运河杭钢公园公共空间建成后举办首场音乐节

  赛道一:精神力量驱动经济发展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发展的成功与教训都表明,哪个地方有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哪个地方的发展就比较好。反之,埋怨、“等靠要”等负能量则会阻碍发展。

  比如,没有“金饭碗”,很多浙江人就发扬“四千精神”,选择创办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努力造一个“泥饭碗”。从正泰集团、万向集团等知名浙江企业,到分布在人工智能、电商、大数据等领域的浙江独角兽,都体现了浙江人创新创业的精神。比如,面对资源小省的“先天不足”,浙江人坚信生意无地域、市场无疆界,以“浙江人经济”拓展浙江经济,把生意做到了全球。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载,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站在新征程的“风口”上,用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等力量持续激励人,支持、放手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更充分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未来浙江经济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赛道二:传统文化催生发展动能

  文化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金名片,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鲜明标识,会不同程度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投射”,影响着人们是否愿意近悦远来。

  比如,2002年启动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修复、重建了180多处人文景点,挖掘和还原了许多西湖周边的历史文化景观,300年前的“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重现,令无数国内外游客神往。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现象也“抹杀”着城市的个性,隐藏着文化遗产遭破坏的危险、地方文脉断裂的风险。就拿眼下来说,“想你的风”吹遍大江南北,古镇从旅游纪念品到特色小吃,大多都是一样的“配方”,这些“复制粘贴”,让不少游客感慨“我可能去了一个假古镇”。

  实际上,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对城市的亮化还是美化,背后还得是“文化”。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篇文章,才能凸显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图片

  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镇 图源:潮新闻

  赛道三:人文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着企业、资金、人流、物流“纷至沓来”,有助于让“外地企业”更好融入“本地”。而高品质的人文环境也是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它彰显着一座城市对人才和企业的尊重与爱护。那么,如何打造以人为本、同频共振、和谐舒心的人文环境?

  比如,落实一流的引才政策,吸引人才“来之”。像嵊州深入实施“剡溪英才计划”,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引进和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紧缺急需人才。“真金白银”饱含的是当地的真心实意。再如,打造一流城市环境,让企业“安之”。温州曾先后出台尊商、爱商、亲商、安商系列政策举措,设立“民营企业家节”等。浙江还“圈”出828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好感度”,往往就藏在城市的细节中。

  浙江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样的人文环境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进一步增强人文环境的“软实力”,用人文的“阳光雨露”滋润企业和企业家成长,自然是题中之义。

  赛道四: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做成了就是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载,2005年6月1日,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同时,这也具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2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145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9%,增长到2021年的6.95%,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如数字文化产业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能在人心中留下“种子”的文创产品还可以更多,文化产业对制造业、服务业等的赋能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发挥等。未来,如何以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富裕充实,值得深入思考谋划。

  比如,在文化数字化中寻找新机遇,让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穿屏而出”,进一步消弭城乡、地域之间的“数字文化鸿沟”;在文旅融合中找到新路径,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收获更长久的生命力;在精神富有中找到新定位,将宋韵文化、运河文化等进一步融入到服务业、制造业之中,塑造一批更有辨识度的文化IP,等等。

  赛道五:文化互鉴深化经贸往来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希望和中国人交朋友、做生意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无论交朋友还是做生意,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是重要前提。这里面,文化就发挥了独特的“黏合”作用。

  据《习近平在浙江》一书记载,2004年,习近平同志率浙江省代表团出访法国,同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签订了文化、经贸合作交流协议。根据协议,次年10月,浙江到法国举办“感受浙江——法国·中国浙江文化周”活动。后来,这个活动改名为“浙江文化节”,持续加以推进,并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多次系列活动,成为浙江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金名片。

  文化无形,不能果腹,却能直抵人心、打破壁垒。当然,文化走出去、走进去,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寇流兰与杜丽娘》,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笔下两部戏的两个主要人物跨越时空合编到同一个舞台上,远赴莎翁故乡演出,剧场里掌声雷动,观众迟迟不愿离去。再如,在今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上,60余家浙江影视文化企业带着优质项目组团参展,《去有风的地方》《良渚寻梦夜》等一批优秀剧目以及云交易平台亮相,海内外观众通过影视作品看见“诗画江南、活力浙江”。

  可以说,文化蕴藏着一个国家的性格禀赋、处事秉性,文化交流则是打破“滤镜”、拉近距离的最佳方案。当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埋下,假以时日,定会促成文化、经贸等多方面合作。

  赛道六:经济品牌沉淀人文标识

  一个地方的人文标识有哪些来源?比较容易想到的是老街旧巷、历史建筑乃至工业遗存。而不可忽视的还有经济品牌,它们生动诠释着经济和人文共同绽放的夺目光彩。

  比如苏州的“姑苏八点半”、杭州的河坊街夜市、西安的风味小吃街等夜经济品牌,比如胡庆余堂、稻香村、北平制冰厂等百年老店,比如大白兔奶糖、回力运动鞋等几代中国人的“儿时记忆”……这些都逐渐沉淀为地方的一张张人文“名片”,不仅与消费者建立了“经济链接”,也建立了长久的情感链接、记忆链接、文化链接,不断激发着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这些经济品牌之所以能够赢得市场、获得认同,究其原因,或是秉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或是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或是主动拥抱潮流重现魅力,或是发掘工艺实现技术创新,或是把握时代趋势乘势而上,讲述着一个个“经济故事”,也讲述着一个个“文化故事”。

  习近平同志曾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文经济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一个“人”字。

  我们期待,人文经济的各个赛道共同发力,文化传承的“薪火”烧得更旺,文化发展的“灯火”点得更亮,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更丰厚的滋养,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