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语言动物”。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诞生,再经历印刷革命、电子革命,直至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每一次传播变革,都大幅提升交流效率,带来人类文明新飞跃。
如今的舆论场,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广场,众声喧哗、观点多元,对公开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发布宣介政策主张、回应社会关切,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功能,本质上就是政民沟通互动,得有“交流感”。
新闻发布有多种形式,如发布会、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新媒体发布等。但无论哪种形式,当前或多或少都缺点“交流感”。
比如,受众思维不够,习惯于“你听我说,自说自话”。有的只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想听啥;有的“一篇通稿”一发了之,不作跟进解释、再次回应;有的动辄长篇大论,“记者问15秒,答问15分钟”;有的低头念稿,眼神不交流,全程不互动。这样的新闻发布,很容易让人听不下去、读不进去。
比如,文风话风不对,习惯于说大话、套话、行话。大话大而不当,套话绕来绕去,看似“高深”,实则没多少“营养”;行话则预设公众知识背景,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导致信息传递“碰壁”、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新闻发布,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get不到重点。
此外,客观上讲,新闻发布代表官方发声,自带严肃性、庄重感。如果镜头经验不足,发布人答记者问时,则容易“端着”“板着”,以致缺乏“交流感”。
做难而正确的事,更有价值。“交流”是传播的灵魂所在,那么,新闻发布如何增强“交流感”?
“目中有人”,避免“在沙漠中布道”。新闻发布要强化受众思维、对象意识,精心设置议题,精准定位受众,精选发布内容,把党委政府想说的与社会公众关心的、媒体记者关注的结合起来,找准宏大主题与百姓生活的结合点,确保信息到达该到达的人。
一些新闻发布效果不佳甚至“翻车”,就是将新闻发布会开成工作汇报会、部署会,误把公众当上级或下属,产生了话语错位,背离了信息需求。有人指出,理想的新闻发布应把握“369原则”,即“每次答问不超过3个要点,六年级学生能听懂,时长不超过90秒”。通俗化才能大众化。提高权威信息的穿透力和到达率,唯有努力说群众关心的话、群众听得懂的话、凝聚人心的话。
力求“增量”,避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多拎干货、划重点,善用事实、数据说话,提升信息饱和度,以确保信息增量。展现平等姿态、真诚态度,引发公众情绪共鸣、心理认同,以提供情感增量。做到有理有据、见立场观点,精准回应“人人心中有”的关切,充分解疑释惑、有效引导舆论,以实现价值增量。
今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现场回答了一个关于DeepSeek的问题。会后,记者追问:“请问您用DeepSeek吗?”发言人的一句“我用,我本身专业是计算机专业,我对人工智能有偏爱”,体现满满的“交流感”,引发网友大量点赞评论。
“交流感”在话里,更在话外。公众表达是交流互动、现场艺术,是语言和非语言的集成传播。在新闻发布中,语言文字很重要,但语调语气、肢体表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梅拉宾法则”认为,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语言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则高达55%。
恰当运用非语言要素,能极大提升交流效果。比如,适当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注重肢体语言配合和面部表情管理等。而不恰当的举止则可能在聚光灯下被放大。此前,在突发热点事件发布会现场,曾有发布人因面带微笑或指读发布稿而引发质疑。
“交流感”在场内,更在场外。新闻发布不仅是添砖加瓦、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回应急难愁盼。因此,了解实情、倾听民意是新闻发布“交流感”的源头活水。成功的新闻发布,背后是党委政府与社会的常态化沟通,功夫在日常工作的每时每刻。平时多调研思考、多与问题过招、多同媒体打交道,发布会的“交流感”自会增强,媒体公众的“获得感”“信任感”也会随之而来。
新闻发布要有“交流感”,不是走形式、做样子,而是以心换心、推动党心和民心交融。怀着这份初心诚意,就能在对话间传递力量,于交流中凝聚共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