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为什么说“观众很忙,观众不傻”

字体:
—2023—
08/01
10:06:11
2023-08-01 10:06:11 来源:浙江宣传

  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此话不假,“演戏的是疯子”,讲的是一种职业精神;“看戏的是傻子”,讲的是一种欣赏状态。

  但不能由此以为观众是“傻子”。前段时间,在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剧发展论坛”上,有嘉宾就犀利地说:“现在的观众很忙,观众不傻。”

  如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景象:现象级文艺作品,人们争相热议,俨然成为社会话题;但也有一些作品乏人问津、票房惨淡,甚至“送票都没人愿意看”。不禁要问,到底是这届观众太忙、太挑剔,还是一些作品“太水”、经不起看?

  一

  在不少80后、90后的回忆中,从前的时光慢,两小时不到的电影一帧帧地看,一部25集的《西游记》,好多个暑假都在看。时常有人感慨,现在哪有时间去追剧,从头到尾耐心地看完一部作品像是“无法完成的任务”。静下心来想一想,观众为啥那么忙了?

  现代社会“加速”,人们“行色匆匆”。流动是现代化的普遍景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至有人说“我们要跑得尽可能快,才能留在原地”。忙碌的工作学习、各式各样的社会交往,更是将每个人的时间碎片化。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习惯会更加突出高效便利。比如,与其等待“每天两集”的电视剧,不如看“两小时见分晓”的电影;与其大费周章去电影院,不如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品味“电子榨菜”。

  传播科技“加持”,观众“心随意动”。传统媒体时代的观众选择不多,只能被动接受,人们守着电视、广播,定时收看收听。随着传播科技“赋权”,网络打开了随时随地的观看空间,如今的观众则可以主动选择看什么,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投影看场电影,也可以动动手指刷新短视频。像“倍速刷剧”,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刚需”。数据显示,有四成00后群体会选择倍速观看方式。

  文艺供给“加仓”,观众“分身乏术”。随着文艺持续繁荣发展,各门类作品互融迭代,市场不断扩容增量,实现产品海量供给。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前列,网络文学每天新增1.5亿字。以2022年为例,全国播出的电视剧有20.82万部,影视剧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长达878.95万小时。但对观众而言,内容再多,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留给娱乐休闲的时间也不会显著增多。各花入各眼,看个展览还是看场话剧,看这部还是那部影视剧,都有选择成本,都可能让人纠结。

  可见,观众确实很忙,有限的注意力需要投给最值得的东西。文艺要想博得观众的青睐,唯有拿出“入眼走心”的作品来。

  二

  观众很忙,但不是“盲”。创作者们有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记在心里,观众能从作品中真切感受到。客观地说,当前文艺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以为观众是傻子”或者“把观众当傻子”的现象。

  比如,有的采取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模式,用千篇一律的“工业糖精”勾兑炮制作品;有的迷恋“成功学”,擅长“套路”,推崇流量明星当主角,演技不好颜值来凑,台词不行配音来补;还有一些顶着“主旋律”帽子的作品,却在生硬的灌输中忽略了艺术性与观赏性。比如,刚刚完结的某偶像剧,乍一看男女主角外形靓丽,聚焦的也是基层一线职业,但争议不断的剧情、漏洞百出的表演和背离时代价值观的理念,让不少观众反感:“剧是一集没看完,气是一点没少生。”

  说实话,观众不傻,而且这届观众更不好“骗”了。有没有情怀匠心,是商业操作还是精雕细作,是不是真的“能打”,观众的眼睛和心里都是雪亮的。

  一方面,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平都在同步提升。观众们早已熟悉文艺的“十八般武器”,不再傻傻地为“雷人”作品买账,而是会主动甄别作品优劣。说到底,颜值再高、CP再甜,作品内核不稳也是硬伤。如一位导演所说,如果一位创作者觉得观众审美差,或者导演比观众聪明,那只能说明“他是傲慢的”。

  另一方面,观众拥有更多的评价意识和话语权力。曾经的文艺评论,话语权主要在专业人士等“意见领袖”手中。而互动传播时代,大众的社交式推介对文艺作品的评判至关重要。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到电影“我和我的”三部曲、《长安三万里》,再到话剧《惊梦》《深海》;从火爆杭城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到全国巡展的“盛世修典”,诸多广受好评的作品靠“优质”赢得口碑。

  事实反复证明“观众不傻”。只有真正尊重观众,才有机会赢得观众,也只有符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的作品,才能实现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是“很忙”且“不傻”的观众乐意欣赏的呢?笔者有三句话想说。

  优秀的作品与人们的心灵“适配”。新近上映的电影《热烈》中有一句台词:“你得相信舞台,你相信它,它就相信你。”文艺创作同样如此,深情才能赢得深信,深扎才能探及灵感源泉,从而创作出有血有肉、直抵人心的文艺作品。

  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茶馆》,70年经久不衰。小说《平凡的世界》,长期在各大高校图书馆借阅榜上名列前茅。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虽在当时广为流行,却难以在现代找到忠实粉丝;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却能久久流传,甚至远销海外。由此可见,时间“披沙沥金”,用才华“熬制”、用匠心“烹饪”的作品不怕“大浪淘沙”。

  优秀的作品“叫好”也“叫座”。《之江新语》一书中有篇文章《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专门指出,文化产品不能故作“清高”,不屑于讲“票房价值”,不能再走创作—获奖(省优、部优)—“搁”优的老路了。不能在沙漠中“布道”,精品不代表“曲高和寡”,作品赢得观众认同、市场认可,文艺的“一池春水”才能被最大化激活。

  我们会记得,一首首标注时间的金曲,每次旋律响起,都是触发无数人的“回忆杀”;我们会记得,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慷慨赴死前令人泪目的回眸;我们还会记得,今年2月,婺剧下乡巡演时,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

  我们更希望,文艺百花园中争奇斗妍、四季常春,让每一次观赏都遇见美好,让每一位观众由衷赞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