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从代表团引导员手中高举的引导牌,到由蜀锦织造技艺制作的奖牌绶带,蜀绣元素频频出现于大运会;成都街头巷尾的市集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被外国运动员装进行囊带回家。
这个夏天,贵州“村BA”也带动了苗绣、蜡染和银饰等火爆热销,传统手工艺向世界展示出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一项基于四省(区)的手工艺调查显示,有55.56%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险。可见,时间和艺术的关系紧密而微妙,既可如白酒存放越久越香醇,也可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走在“消逝”中。传统手工艺如何跨越时间、历久弥新?
龙泉青年陶艺家用龙泉紫金土制作泥坯 图源:新华社
一
玉器、瓷器、木雕、石雕、丝绸、制茶等传统手工技艺,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文化谱系之中,承载着多重价值。
工匠精神的载体。“器以载道”,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工匠薪火相传的劳动智慧。像是“好墨十万杵”的标准,捶捣出千年不褪色的徽墨;“二十般武艺”的工序,造就了古朴典雅的温州东源木活字印刷术;陶器瓷器的出产,须经过做胎子、晾干、画花、烧制等多道工序,且工期不短。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调研,观看苏绣制作,听到四代人传承的故事后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民族形象的名片。这些传统手工艺生动表达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展现着技艺之美、文明之慧,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色彩缤纷、优美华贵的丝绸让人们对杭州心生向往;“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抹秘色瓷神秘了千年,惊艳了世界。
特色经济的摇篮。传统手工艺大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而生,就地取材,也成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比如,汉中藤编就是以青藤、竹、木为原料,运用手工编制各种生活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技艺,汉中藤编产业也成为让当地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令人惊艳的特色苗绣,结合了传统与时尚,既是文化又是资源,推动乡村品牌培育、产业发展。
可以说,散发着“天人合一”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多元风土民俗的承载者、传播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典范。
在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庙前村农家书屋,孩子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体验非遗竹编技艺 图源:新华社
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和维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曾经熠熠生辉的它们,在今天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与瓶颈。
“传承难”。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三年打杂,十年入行”乃至“择一业,终一生”的耐性。因为学艺时间长、门槛高、回报不稳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手工技艺;外界对手工艺人也存在文化水平低、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不高等固有认知。
此外,笔者调研发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大多还停留在小范围的“父传子、师传徒”,职业教育等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滞后。传承难题,成为很多门类的手工艺普遍存在的困境。
“创新难”。传统手工艺品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统,要坚守,但不能固守。有的手工艺产品在创意设计、新产品研发、衍生品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看似“守”住了原汁原味,却“守”不住长远发展。
比如,目前,丝绸产品从丝绸工艺到设计水平等面临创新不足,产业文化特质和个性偏弱;又如,近年来摆在木雕红木家具产业面前的一个课题是,产品多数为明清时期风格,能够在造型设计和产品概念上进行创新的产品较少,须加快转型发展。
“变现难”。手工艺界有一种说法:大师的作品卖得好而贵,而大部分普通手艺人只能按照工时费计算价值,作品要么难卖,要么廉价。由于手工艺品多为“作坊式”生产模式,具有一定“隐秘性”,导致外界较难充分认识其凝结的时间与精力。人们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往往会按照工艺品的价格进行比对,忽略了其工时消耗,也忽略了其文化艺术属性。
杭州瓶窑老街的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内,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数千种手工艺产品 图源:新华社
三
据《习近平在浙江》一书记载,2005年5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协文史委《关于浙江民间手工艺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上批示:“浙江的民间工艺是祖国艺术宝库的奇葩,应注意保护与传承。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手工艺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守艺”,要以人为本。手工艺是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人是主体。要让手工艺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需要真正让它的审美和趣味“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
比如,近年来,景德镇一直致力于打造艺术生态圈,让传统工艺回归大众,陆续开设的体验课程让人们享受着沉浸创作的乐趣;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瓯窑学院,培养年轻人,使瓯窑有了延续生命的“窑火”。
“扬艺”,需与时俱进。“学样儿吃不饱,创样儿能吃好。”传统手工艺是代代手工艺人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成果,今天,手工艺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融合审美、时尚等元素,融入时代、深入生活。
比如,欢娱影视将缂丝、京绣、绒花、点翠等数十项传统手工艺融入《鬓边不是海棠红》等影视剧,随着电视剧热播,绒花、缂丝等手工艺品成为新国潮产品,还接到了海外订单;比如,滩羊皮鞣制工艺传承人用新原料改进了老法制作毛皮异味大、容易受潮发霉等缺点,还对传统式样改进创新,受到年轻人喜爱。
“售艺”,应形成产业。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师”,也需要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手工艺如何融入生活,要进行商业模式的研究、销售路径的拓展,需要设计师、商业平台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温州,倡导“生活美学”消费理念的青灯市集,为全国各地传统手工艺人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和销售的场景;又如,电商平台助力手工艺发展,某平台一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手工艺等非遗传承人带货成交额同比增长194%,陶瓷杯、紫砂茶壶、花丝镶嵌项链等产品都备受消费者喜爱。
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传统手工艺不能行走在“消逝”中。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手工艺是珍贵宝藏,一直等待着被传承、被唤醒。唤醒、焕新,并非简单地“复制过去”,而在于用创新的思想、现代的手段进行转化,努力让它们融入时代洪流,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