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复读到底值不值

字体:
—2025—
07/02
09:34:58
2025-07-02 09:34:58 来源:浙江宣传

  高考成绩公布后,当多数考生准备踏入大学校门、开启崭新人生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再战一年”。近年来,复读市场热度居高不下,一些学校的复读班即使费用高昂,却仍招生火爆。

  复读,被网友称为“成本最低的后悔药”。一部分考生之所以选择服下这味“药”,背后动机可能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多元。

图片

图源:“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

  有人复读是出于“不甘心”的执念。几分之差与“梦中情校”擦肩而过、临场出现失误抱憾终身、一场突发疾病打乱备考节奏……这些“意难平”成了有些考生心中拔不掉的刺。还有些考生在高考尘埃落定后,才惊觉高中三年尚未真正拼尽全力,学习潜力未被完全激发,复读便成了一场迟来的“自我救赎”。

  有人复读是为了“要更好”的追求。一部分复读生并非因“无学可上”而无奈复读。有的人本已手握高校录取通知书,可心底仍跃动着一簇火,非“双一流”不读、非心仪城市不去、非王牌专业不报,认为名校光环背后的平台资源、一线城市蕴含的潜在机遇、朝阳产业关联的专业前景等,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筹码,于是选择“再战一年”。

  当然,也有人复读是源自“入错学”后的“纠偏”。有的被调剂至不感兴趣的专业;有的一味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入学后才悔不当初;更有甚者,直到踏入大学课堂,才发觉实际所学内容与想象中南辕北辙……于是选择“回炉重造”,用一年的时间换取人生航向的校准。

  复读规模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不少。

  高考竞争之激烈,无数人有切身体会。能被本科高校录取的考生,本就只占一定比例。因此有观点认为,与首次参加高考的应届生相比,复读生在知识储备和应考经验上往往更具优势。尤其是一批高分考生的“回炉重造”,一定程度上形成“强者愈强”的虹吸效应,可能会抬高头部高校和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挤占了应届生的机会。

  也有人觉得,不断增长的复读需求,催生了“毛坦厂”式的超级复读学校,消耗了不少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复读市场还出现一些“职业考生”,这些人成为复读机构的“活招牌”,有的“考霸”年年手握名校录取通知书,却任性放弃,赚取复读机构的高额奖金,浪费了宝贵的录取名额。

  与此同时,个别院校对复读生采取禁招政策。近来,“多所高校明确2025年不招复读生”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有人支持也有人提出异议。对此,有一种解读视角认为,有的军事院校只招应届高中毕业生,是因为学生培养周期长、服役年限严格,身体素质的“黄金窗口期”与年龄限制紧密挂钩。

  种种问号,折射出公众对复读现象的广泛关注与复杂态度。复读不仅关系着个体命运,也寄托着许多家庭的期盼、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那么,对个体而言,要不要复读?对社会而言,如何对待复读?

  复读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选择前不妨叩问内心:这份执着是源于对未来和理想的笃定,还是被名校光环或外界压力裹挟?莫让一时执念化作禁锢脚步的锁链。高考后的人生赛道依然漫长,专升本、转专业、双学位、考研、创业……路径万千,皆可通向精彩人生。正如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王兴兴,虽因英语短板与心仪名校失之交臂,却凭借钻研在自己钟爱的赛道闯出新天地。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若深思熟虑后仍决心复读,则需锚定方向、稳扎稳打,找准薄弱环节,科学规划节奏,不负沉甸甸的一年光阴。相信这份辛勤付出一定会是值得的。即使最终的成绩没有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在复读过程中锤炼的心性、培养的毅力,会让人终生难忘、受益匪浅。

  破除“学历壁垒”,才能让拥有不同禀赋的学子都能驶向星辰大海,看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如,这些年职业教育正逐步打破偏见、赢得认可。一些地方通过贯通产教融合体系,让技能成才的康庄大道越拓越广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复读生学籍动态管理”,避免档案空档影响政审;同时,坚决纠治一些复读机构雇佣“枪手”、炒作高分等违规行为,守护珍贵的录取名额。

  高校承载的期待多,能做的也多。比如,可探索“大类招生+二次选专业”等更为灵活的入学模式,为学子们提供及时调整航向的可能性,同时关注冷门专业学生成长,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双学位机制、强化就业引导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上错船”导致的无奈。至于禁招复读生的高校,也应及时回应质疑,阐明政策依据。而针对非涉密非核心的专业,是否可以探索创新,为复读生打开“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门,同样有探讨的空间。

  复读是一些学子调整航向、执着追梦的勇毅之举。多次复读、收割流量和奖金的“职业考生”毕竟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复读生只是渴望再来一次的平凡追梦人,不应被贴上“失败者”标签,更不应被污名化。读书不分高低贵贱,亦不论时间早晚,在求知进取的道路上,努力的人应该收获祝福。

  此外,“一考定终身”“非顶尖名校不可”等观念同样亟待破除。“是金子总会发光”,和王兴兴一样,不少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并非毕业于大众所熟知的名校。家长与社会更应关注年轻人的特质、志趣与长远发展。无论选择复读再战,又或是进入理想之外的学校重新出发,每一个基于理性思考、脚踏实地奋力前行的身影,都值得被尊重。

  当社会不再以“一次高考”论成败,当教育生态真正接纳“多元成长路径”,复读才更多是“理性的博弈”而非“无奈的选择”——这不仅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