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走老路就没出路

字体:
—2023—
08/26
20:49:29
2023-08-26 20:49:29 来源:浙江宣传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用成果说话、用精品说话。

  昨天在杭州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精品创优攀峰工作座谈会,对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和单位进行了表彰,提出深化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推动实施“之江潮”杯文化大奖,释放出对重点文艺创作加大扶持力度的重要信号。

  当前,各类文艺作品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仍较少。可以说,有“高原”少“高峰”的现象,是长期以来文艺领域存在的突出难题。

  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是持续攀登文艺“高峰”的内在动能。此前,“浙江宣传”曾分析过,为什么说“观众很忙,观众不傻”。要认识到,不思进取“走老路”的文艺创作,绝不可能敷衍得了审美标准日益提升、注意力日益稀缺的受众,“走老路”就一定没有出路。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诗人想要借此表达的是,创新一定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评判,从来没有永恒的“新”,靠“坐吃山空”行不通。

  创新是文艺发展的生命线。古往今来那些堪称经典的文艺作品,总是具有超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远溯古时,文人墨客顺应文艺表达的需求不断探索新路。苏轼突破婉约词风,开宋词豪放派先河;《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传统体例,以五本二十一折的体量与轮番主唱的形式,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与表现力。正因敢创新、能创新,“经典永流传”的作品才使后人读来心潮起伏。

  近些年,众多“出圈”的文艺作品以新内容、新形式诠释中国故事,将“老话”说出了新意。比如,《长安三万里》《中国奇谭》《封神》等,以雄奇瑰丽的想象和兼具中式传统与新式技术的风格,营造出新式东方美学。

  当然,创新从来不是易事,目前文艺创作中还存在不少为人诟病之处,特别是题材同质化、创作套路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某一类好题材一经被挖掘,创作者便蜂拥而至。《甄嬛传》火了后,宫斗戏开始泛滥。《花千骨》一出,仙侠剧又进入高产时期,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题材迅速过时。

  还如,类似的人物纠葛、故事情节,上一秒出现在这部爱情剧里,下一刻又用到了那部乡村剧中,“能猜到后续剧情发展”的时刻越来越多。

  一言以蔽之,文艺创新之路非走不可,但路两侧并非满是鲜花。对创作者而言,这将始终是一段披荆斩棘的旅程。

  为什么很多人感受到,现在能给人带来惊喜、令人感觉惊艳的文艺作品不多?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缘由。

  闭门造车,创作好似无源之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创作者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坐在电脑前或是捧着手机就能浏览全世界。信息素材的“一键可得”,逐渐替代了蹲点采风的传统方式。

  久而久之,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间的“缝隙”越来越大,坐在家里、待在工作室搞“无土栽培”,文章越写越“小”,作品越拍越“窄”。创作者们对“冒着热气”的题材不了解、不熟悉,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急于求成,沦为“流水线”创作。在讲究效率的时代,文艺创作也被裹挟着加速驶上“快车道”。少数创作者只求迅速收效、立即盈利,“快节奏生产”“速成化创作”越来越普遍。有的作家不需要多久就能写出几十万字的“大部头”,有的院团一个月排出一部“鸿篇巨制”……

  殊不知,“一味求快”不仅压缩了文艺创作打磨的时间,也打破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文艺作品不再是苦心孤诣创造的“工艺品”,转而变成流水线上用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创作也沦为了低创新含量的“制作”。

  随波逐流,被市场“绑架”。市场的本质属性是逐利,什么受欢迎就生产什么,市场反响反过来也会对创作产生影响。这样一来,为了确保经济效益符合预期,“走红”的作品成了被纷纷模仿的对象。此外,能带来稳定营收的创作者,总是更容易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尊重市场对文艺的激励作用固然没错,但文艺创作有其特殊性,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当然,“指挥棒”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虽然现有的文艺评价机制经历几轮改革有了很大改变,但老一套仍有市场,想要让拥有新眼光、新判断的年轻血液进入到“评委席”,还需历经重重考验。假如行业标准没有跨步创新,就很难要求冒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提出力戒雷同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个道理放到文艺创作中同样适用。

  必须看到,文艺创新不仅是某一环、某一点上的创新,而是贯穿创作生产全链条、全过程的创新,是全年龄段创作者的创新。

  在创作内容上,应迈出熟悉的题材“小圈子”,别出新意地呈现表达,别出机杼地议论思考,别开蹊径地钩织故事,别出心裁地刻画人物;在表现形式上,尝试打破思维定势,探索“舞蹈+书法”“绘画+影视”等不同文艺元素的跨界联动,碰撞产生更多化学反应。

  文艺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和新颖表达。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85后、90后甚至00后的青年导演、制片、作家,以黑马之姿活跃在创作一线,为文艺攀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每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都离不开阳光、空气、雨露和土壤,文艺创新也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有人说,创新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打开后是什么结果,因此容错机制必不可少。要营造轻松开放的氛围,支持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自由发展,特别是尊重创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作个性,多一点宽容、理解,为创新创造者撑腰兜底,让敢闯敢试者轻装上阵。

  此外,项目方、管理方也要及时转换思路、沉下心来,多多关注文学、剧本、词曲等基础性创作,练就一双识别精品的“慧眼”。

  很多时候,爆款都诞生在新场景中,甚至长期处在市场的“盲区”,关键是要以“伯乐心态”发掘新锐创作者、新锐题材,为他们打通渠道、搭建平台,让更多好作品登上舞台和银幕,让这种扶持与传承成为新作品的“龙门”。

  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会赢得掌声、赢得人心。浙江是一块文艺创作的宝地,热气腾腾的创新创业、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意蕴深远的历史文脉,都是源头活水。希望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出文艺精品的创新之路,在百花齐放中攀登新的文艺高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杨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