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科普如何更靠谱

字体:
—2023—
09/28
11:20:05
2023-09-28 11:20:05 来源:浙江宣传

  “人与香蕉的DNA相似度达到50%”“速转家庭群,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营养价值更高”“被雷劈中的概率,男性是女性的6倍”……当下,科普信息琳琅满目、真假难辨,令人应接不暇。

  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科普的需求进一步凸显。然而,网络上的科普信息鱼龙混杂,一些错误的科普甚至会误导大众,不少所谓的“科普信息”实际上并不靠谱。怎样才能真正让科普更靠谱、受众更有谱?

  一

  科普就在你我身边。从线下来看,据中国科协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达标实体科技馆446座、流动科技馆657套、科普大篷车1764辆、农村中学科技馆1124所,服务受众超过10亿人次。从线上来看,某社交平台上的一条历史科普视频,播放量能超过5000万次,而“科普”相关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5000亿次。但同时,科普也总以“纠错”“雷人”“忽悠”等受到诟病。

  硬件很硬,但内容不够专业。去年7月,二年级小学生给天文馆纠错引来中国军工点赞,网友纷纷感叹“又是被小学生教育的一天”“科普场馆在科普方面居然‘翻车’了”。把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错写成长征五号,且分离顺序也存在错误,说明部分科普场馆虽然在硬件设施上越来越富有现代感、科技感,但是在一些专业内容的准确性上还没“跟上脚步”。

  活动很多,但效果没有保证。伴随着研学热的兴盛,以科技馆、博物馆、知名学府、科研场所等为载体的知识科普型研学活动也乘势而上。但有不少家长吐槽,研学机构打着科普的幌子,收着高价的票子,却看不到成效的影子。有的以“到此一游”为准绳,研学内容粗制滥造、敷衍欺人;有的以“追名逐利”为目的,研学形式如同洋葱、层层外包。这样毫无诚意的科普研学无异于“披着羊皮的狼”。

  流量很大,但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被科普,人人也都可以做科普。但是有的人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只是道听途说就开始给他人科普,所以就出现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看似科普,实则带货”等乱象。有研究表示,只有42%的短视频博主能做到“全部和大部分视频具备权威信源”。而且就算内容具备权威信源,但由于“二创加工”和平台时长限制等,科普知识也容易被简化、夸大或曲解。

  二

  有网友表示,观看科普纪录片是一个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过程,千万不要因为对方打着科普的名义就照单全收。也有网友吐槽,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所谓的“科普视频”看到最后才发现竟是“营销广告”,它们往往被冠以极其吸睛的标题,让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为何总有人会对科普产生疑问?

  科普内涵不够,科学传播就会成为“无米之炊”。高质量的科普内容生产需要专业人才支撑,这样内容的“含科量”才有保证。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为182.75万,存在较大缺口,不管是科普场馆内容的更新迭代、科普研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还是科普作品的制作传播,离开了专业人才的介入和把关,难免让科普缺少“底气”。特别是当下,为青少年、工农等特定群体量身定做的科普产品不多。

  平台审核缺失,科普作品可能沦为“造谣工具”。科普内容能快速走进人们视野,短视频平台功不可没。但是平台由于审核人员或无暇进行海量内容的详细审查,或忽略了对内容创作者的资质审核,或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辨别能力,导致一些内容虚假、过度娱乐、贩卖焦虑的伪科普视频逃过“法眼”,这种“默许”和“纵容”也让不少内容生产者在“流量”与“质量”之间选择了标题党、夸张法,科普的权威性、真实性持续受到挑战。

  发声形式单一,科普宣传难以飞入“千家万户”。科普想要达到“聚粉”“吸睛”的效果,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呈现形式是关键。B站2022年度百大UP主获得者吴於人是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她通过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硬核科普物理知识,广受好评。反观一些科普活动,仅仅依靠几块展板、几条横幅、几张折页,就想让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收效远不及预期也就不足为奇。

  三

  科普关系着全民科学素养,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从小就看《科学画报》和各类航空书籍,他后来成为了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就有科普的影响。所以科普容不得半点马虎,也容不得一丝放纵,需要靠谱,也必须靠谱。

  凭专业表达赢得尊敬。社会需要更多有能力并且有意愿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加入科普队伍,不断推出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备的科普作品。科普工作者也需要经常地获取自己从事领域的科研进展和权威成果。比如,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小二”科普品牌,就创新体制机制,以活泼新颖的方式方法,汇聚各界专业力量,架起了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

  与表现形式相互促进。一个好的科普作品既要在主题上有前沿性,又要在内容上有权威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讲究舒适度、吸引力,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近年来,《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影视作品热映,有力促进了科学普及,其作者刘慈欣不仅是一名科幻作家,同样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未来,应该鼓励更多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幻影视创作,让广大观众既能享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又能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同错误瑕疵反复较劲。科普错误和纰漏的出现有时在所难免,但是在展板上墙、作品推出、内容发布前,可以适当把节奏缓一缓,多一份敬畏之心,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爱好者作为“啄木鸟”来“问诊”“找茬”。在相关科普内容推出后,也要畅通纠错反馈渠道,及时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论证核实,并对纠错者予以表扬和奖励,让科普既有深度,更有精度,始终保持展示内容的严谨性。

  有天文学家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科普在传授知识、解疑释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每一个个体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让科普对象掌握更可贵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的思辨能力。这样,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才能在科普内容的狂轰滥炸中擦亮双眼、寻得真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更多靠谱的科普带领我们遨游知识海洋,奔赴星辰大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