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谢安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字体:
—2023—
11/12
14:34:22
2023-11-12 14:34:22 来源:浙江宣传

  公元360年,眼见家道中落、晋室危急的谢安,结束了在会稽东山20余年的隐逸时光,决定应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担任军中司马。

  此后,这位从东山复出的“江左风流”一路开挂,不仅成功挫败权臣桓温企图篡位的野心,还在危急关头指挥打赢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让“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位于曹娥江畔的东山,也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吸引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波著名诗人心驰神往相继“打卡”,甚至成为古人在山水与庙堂之间自由切换的精神坐标。

  那么,这位半生都在隐居的名士,为何要走出东山?他又何以能够“东山再起”?

  一

  要了解后半生为英雄的谢安,必须要先了解前半生成长为隐士的谢安,再看看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纵情山水、隐逸清谈蔚然成风,是魏晋时期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美学。士人们神情超迈地行走于山水林泉,至情至性、潇洒通透、欣然忘归。因此,当随晋室南渡的谢安惊喜地发现了东山山水之美,便开始了心灵的放逐。在东山国庆寺、梅坞古道、曹娥江畔……他沉醉于自然,纵情于山水。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更愿意与支道林、许询等士人一起或坐而论道,或信步漫游;与谢家子弟在寄情山水中切磋诗文,或是在曹娥江中垂钓艳丽的蓝色鳊鱼。在东山,这位特立独行的豪门子弟,硬是把自己活成了魏晋风度的标杆。

  永和九年春,在那场盛大的由王羲之做东的兰亭集会上,谢安还与好友许询、支道林等41位名流,相聚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书写自己放旷山林的情怀:“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有学者统计,《全唐诗》中歌咏晋代人物的有668首,其中涉及谢安一人的就有274首。在其忠实“粉丝”李白的笔下,写到谢安或用东山典故的就有37处之多。

  二

  谢安是在不惑之年迎来人生大转折的。《晋书·谢安传》记载,“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后人据此提炼出“东山再起”这个成语。

  那么,原本徜徉在东山这片清越山水中的他,为何会选择“年逾四十复出”,走出东山?

  从家族背景来看,随晋室举家南渡的祖父谢衡,在东山开创了谢氏家族基业。此后,谢安的父亲、兄弟等人皆跻身权力的中心,因此他一出生不仅“财务自由”,而且政治资本丰厚。

  但随着居庙堂高位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谢安终究要独自面对家道中微这一“中年危机”。就在他出山的前一年,弟弟谢万出击前燕大败而归,险被手下军士所杀,后被革职为民,此时的谢安再也无法继续在东山“躺平”了。

  我们再从现实角度分析。当时,借门阀士族上位的司马皇帝,被士族权臣架空甚至造反成为家常便饭,再加上北方胡人政权扩张等,此时的东晋皇室不仅要与士族“内卷”,还要与北方政权“外耗”。

  身处家国两难境地的谢安,急需开启直面现实的“觉醒年代”。事实上,简文帝很早就看出,谢安既然能够与众人同乐,那么就必然会与众人同忧了。此时的谢安毅然出山,不只是为家族计,更是为天下苍生计。

  当然,也有他个性的缘由。这位四岁时就被名士桓彝评价为“风神秀彻”的士族子弟,骨子里遵循的其实仍是积极入世的那一套。早期他在教授谢家子弟读书时,就把《诗经》这一儒家经典作为必修课。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则记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大意是谢安与子弟论诗,认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不是“杨柳依依”的个体情致,而是国君要及时将战略命令告知百姓的政治智慧。

  三

  公元383年,当前秦苻坚的百万雄师以降维之势碾压般袭来时,迎接这场战争的最高将领谢安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的他甚至并未被前方的战报惊扰丝毫。直到客人沉不住气询问,他才淡然回应:小儿辈已大破敌军。

  这场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他后半生的高光时刻。一方面,这让东晋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盛世,皇帝司马曜与谢安等士族名臣通力合作,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内外形势一片安宁。

  另一方面,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啸傲山林20多年的隐士,居然在出山后的20多年里,如此从容地行走在一个王朝的江湖风雨之中,并以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告诉世人,什么是大智慧、大担当。

图片

  刘凌仓绘《淝水之战图》(局部) 图源:新华日报出版部

  那么,谢安为何能够“东山再起”,并让“东山”成为一种意向化的境界与符号?我们不妨从他早年入山到中年出山、再到最后激流勇退的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观照。

  在隐逸林泉的早期,表面上看,谢安是在沉迷山水。其实他在东山的沉潜中,不仅涵养了清明通透的人格之美,还以身作则教授谢家子弟领悟自然之道,让自己和身边人都活得从容舒展、自在温暖。

  与孙绰、王羲之等人体验“乘桴浮于海”的兴致时,那个在风高浪急之间气定神闲、吟咏不辍的谢安,何尝不是日后匡扶晋室、靖边安国时潇洒从容的谢太傅?在“淝水之战”前线立下显赫战功的谢石、谢琰、谢玄,作为谢家子弟,其实也都是谢安的弟子。

  在走出东山的中年时期,他力挽狂澜匡扶晋室,本就是出于一种心怀天下、志在安民的智慧与深情。他曾对好友王羲之说,自己中年时对亲友的生离死别尤其敏感,有时候会连续好几天心情烦闷。而得知淝水大捷时仍与友人从容对弈的背后,是他奔过门槛折断木鞋“屐齿”的狂喜,是带着浓厚人情味的强大自制。

  在人生的最后时期,当受到排挤与猜忌时,谢安客观而超脱地看待名利的羁绊。这一时期,他已开始做好隐退的准备。最让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东山。他甚至在作为他乡的南京江宁,仿造了另一个地理与空间意义上的“东山”,以此呼应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家园。

  也正因此,谢安之后,“东山”不仅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更化为一个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智慧担当的精神地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