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当人们选址定居后,一条道路、一方土地便慢慢有了自己的名字。如今,每每被问到“你是哪里人”时,答案就是这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
“浙江宣传”曾在《为何总有人把“浙江”读成“折江”》中探源“浙江”地名,无论是读音、字面意思,还是历史渊源,都引发诸多共鸣和讨论。而像这样的地名故事,在浙江大地上还有很多。
比如有人就将浙江地名巧妙连缀,作了一副对联,上联“仙居天台云和月,龙游丽水玉环山”,下联“留下枫桥画溪晚,分水泽国雁荡南”。被网友赞为最美“国风地名”。
那么,这些美丽的地名从何而来?背后有哪些意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
地名,沉淀着自古以来的山川风貌、历史沿革、社会观念等。正如浙江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说:“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
比如,有的地名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像安吉取《诗经》中“安且吉兮”之意而得名,镇海、宁海、定海等都含有“海定波宁”的含义。航运开放后,具有冒险精神的浙江人下海经商,龙湾、龙港等地名彰显出“如龙入海”的气势。先辈们把朴素的愿望和祈求浓缩在一个个地名中。
比如,有的地名来源于世代栖居的秀丽山水。如以山为名的地名,雁荡、会稽、岱山、括苍等,尽显雄奇险秀、鬼斧神工,让人忍不住驰目骋怀;以水为名的地名,不管是“秀之斜塘,田连阡陌”的西塘,还是“水以兰名,城以溪名”的兰溪,抑或是浔溪穿镇而过的南浔、菱叶随波荡漾的菱湖,光听名字就有水波流转、含蓄朦胧之感。
比如,有的地名则蕴含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认为,天上的某个星宿往往对应着地下的某个区域,于是出现了一些以天文星宿命名的地名。像台州就得名于三台星宿,金华取自“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丽水古称“处州”则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
二
无论是“吴越同舟”“天台路迷”“东山再起”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还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等千古吟诵的诗词,我们常常能在其中邂逅美丽的地名。
人文荟萃的浙江,历来是山水形胜、积淀深厚之地,地名背后的故事如同陈酿,随着时间发酵而越发醇香。
漫步苏堤,透过“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美景,仿佛能看到一代文豪苏东坡伫立湖畔、遥望长堤的身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和浪漫惊艳千年;提到温州的永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晋时任职永嘉郡太守的谢灵运和“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瓯江山水,永嘉学派、“永嘉四灵”皆发端于此。
“骨灰级驴友”徐霞客曾多次游览浙江,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河流。为了验证《大明一统志》中“荡(雁湖)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荡来”的说法,他历尽艰险,攀爬上山,最终考证了雁湖并不是龙湫瀑布的源头,而是来源于常云之北、绝顶之南的夹坞之中。
更为迷人的是,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还会交错层叠,沉淀出厚重的人文底蕴。比如绍兴,既是大禹的“治水毕功之地”,又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既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的苍凉之地,也是“东南山水越为首”的醉美之地。
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地名烙着生命与情感的印记。当人们问起“你是哪里人”,地域的答案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更多时候是在建立一种情感认同。
“浙江宣传”曾在《每条路,都是回家的路》中提到,放大台北的导航地图,不难发现,以大陆城市命名的街道很多,这无疑凝结着台湾同胞对大陆浓浓的眷恋之情。而在台州大陈岛上,也有一座名唤“思归”的石亭,其上有“望海觅岩云曾听波涛澎湃,飘蓬归故里来寻根本枝蔓”一联,这何尝不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生动注释。
三
有人说,如果历史文化是时间长河中的巨船,那么地名就是深深扎根在停泊地中的船锚,为历史发生提供地理坐标。
然而,1986年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建制村村名被停止使用,永远藏在了历史记录的文献中。在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中,地名成为一份亟待守护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地名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力。
一方面,让老地名“活”在新时代。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修订后的新版《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这就需要我们与地名展开“深情对话”,深入挖掘地名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同时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展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不少地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辨识度,不妨尝试将其与文化节目、特色农业、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比如衢州着力打造“衢地有名”品牌,编纂《衢州市地名总体规划》和《衢州地名志》,创新打造地名数字馆、千年古镇馆、数字地名展示区等成果;再如《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奋斗精神等,唤醒公众的集体记忆;今年7月,民政部在全国还开启“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多个环节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
另一方面,为新地名找到“乡愁记忆”。“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对很多人来说,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深沉的羁绊、印记和牵挂。儿时村头的山丘、热闹的街巷、求学过的集镇,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方位,共同组成了人们对一片区域的立体印象。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在对新建道路、街巷、居民区等区域命名时,存在夸大、崇洋、重复、怪异等问题,这些地名往往见不到历史、生活和情感,被广泛诟病。目前,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探索运用数字技术为地名建立数据库。进一步建立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分级分类机制,在编制地名规划、开展地名命名更名时,充分挖掘本地文脉,将优秀传统文化、乡愁记忆等融入新地名中,这仍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地名虽小,但一一相连,就是你我的家国。”愿更多美丽的地名在传承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当我们翻开由地名编纂而成的“文化之书”,无论哪一页都闪耀着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归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