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火而成为戏曲圈“新晋顶流”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在微博发文,称“一些不请自来的朋友”跑到家中拍摄她的父母,打扰其生活,让她和家人十分苦恼。
实际上,这类现象并不是个案。从国乒运动员樊振东、王楚钦,到此次演员陈丽君的发声抵制,“私生饭”现象从娱乐圈往外蔓延,在体育圈、文学圈、学术圈、戏曲圈等屡屡“冒头”“破圈”。
今天就来聊一聊,“私生饭”到底是个啥?有何危害?如何治理?
一
“私生饭”是一个网络用语,意指那些过度关注、甚至侵犯公众人物私生活的狂热粉丝。这些人热衷于用跟踪、偷拍、偷窥等方式来获取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以窥探他们的私生活为乐,乃至获取经济利益。
有人认为,“粉丝”是文化消费中最为活跃的消费群体,文化经济的蓬勃势必带来“饭圈文化”的滋长,对于“私生饭”这类极端少数不必过分担忧。但近年来,“私生饭”违法追星的新闻频上热搜,从“娱乐版”转战“法制版”的疯狂粉丝呈现低龄化特征,有必要引起重视。比如,2023年12月,一男艺人在机场遭三名女子持续跟拍并被故意泼水,其中两人仅17岁。
偷拍、跟踪、躲床底,乃至买卖身份信息、盗取航班酒店信息、安装跟踪定位器……“私生饭”以身试法,其疯狂且过激的行为对明星本人及社会公共秩序产生恶劣影响,成为饭圈文化的一大“毒瘤”。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大量曝光,使得公众人物的生活细节被放大,加剧了“私生饭”现象的泛滥。一方面,因过度的偶像崇拜,部分粉丝失去理性,法治意识淡薄,以各种荒诞偏激乃至违法犯罪的行径来满足好奇心和占有欲,还有的粉丝则是出于博得饭圈关注、吸引流量和炫耀等目的。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受“慕强”“拜金”思维影响,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健康的羡慕和追求,借助“私生饭”圈子提供的内容来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私生”的“私”是“自私”的“私”。他们打着追星的旗号、热爱的名头,不顾他人感受,一边对公众人物进行单方面的情感输出,一边扰乱公共秩序,这种追星本质上就是一场失控的情感绑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骚扰冒犯,甚至是违法犯罪。
二
“私生饭”现象如今遭到广泛厌恶,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不容小觑。
比如,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让渡部分隐私以接受公众监督是需要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作为普通人身份的正当隐私权乃至人身安全都可以被肆意践踏。“私生饭”不分场合的围追堵截,不仅干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给其周围的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负担。极端粉丝“群魔乱舞”带来的后果,却让“正主”承受舆论压力,甚至背负骂名。
再如,给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私生饭”采取极端手段获取明星信息,衍生出身份证电话信息、机票酒店行程倒卖等地下黑色产业链,侵犯隐私被做成了一门生意。有的“私生饭”组团出击,蹲守机场造成围堵甚至踩踏伤亡,更有个别极端案例中出现了人身攻击和生命威胁。有的艺人收到粉丝寄来的“死亡威胁书”,还有的在公共活动中被强抱甚至刺伤……
此外,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引导。截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2%,低龄化趋势明显,未成年网民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比例达到了55.9%。“毒唯”“黑粉”间煽动对立、拉踩引战、洗脑诱导等畸形的饭圈文化传播渗透速度也在加快,部分“私生饭”的越界越轨行为经平台推送传播,很可能被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崇拜、甚至模仿,成为“私生饭”群体日渐低龄化的流量推手。
“私生饭”从极端个案演变为不良风潮,乃至衍生出黑色产业,给公众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私生饭”乱象就有酿成恶性事件的风险。持续开展“饭圈”治理和网络净化,等不得也慢不得。
三
虽然“私生饭”的恶劣影响不是一时一阵就能消解的,但消除“私生饭”现象也并非无解。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付出努力。
比如,维权要更硬气一点。《民法典》将“私人生活安宁”也纳入隐私权的范畴,明确“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的隐私性质。公众人物如果一味顾忌负面影响而“委曲求全”,只会让“私生饭”们愈演愈烈。不少艺人起诉“黑粉”最终胜诉,印证了网络同样也是维权的阵地。当然,公众人物自身也应通过言行举止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粉丝理性看待与明星的关系。
比如,让“私生饭”再无“法外之地”。“私生饭”的一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对于这类明显突破底线的行为,一方面需要在网上加以整治,另一方面要在线下严厉打击,深挖“私生饭”群体背后隐藏的黑色产业链,斩断维系不法交易的利益链条,才能治标更治本。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多次出手整治“饭圈”乱象,取得了显著成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精准施策,对“私生饭”的各类行为依法依规处理,还需继续善作善成。
再如,对“私生饭”群体可以宽容但不能纵容。“私生饭”群体大多年龄偏小、心智不成熟,法律上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如男艺人机场被泼水事件中的两名17岁少女,给予的是拘留五日(不执行)的处罚。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对未成年人做好法治教育和“网商”培养,让他们明白行为底线、树立正确观念。面对未成年人几乎“无人不网”的社会现实,与其堵住他们上网、追星的路,不如多加引导。追星并非坏事,它可以是对作品和实力的欣赏与赞美,也可以是理想人格、美好品格在心中的投射。有不少人把对偶像的向往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追星星的人”努力变成“闪亮的那颗星”。
有人说,爱是克制,是不打扰,是想触碰又收回手。追星应是追光,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美好。保持“边界感”,守护距离带来的美,希望每一个“追星星的人”都能懂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