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思政课如何跳出“回旋镖效应”

字体:
—2024—
03/18
10:28:53
2024-03-18 10:28:53 来源:浙江宣传

  回旋镖是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传统狩猎工具,猎手向猎物投掷出回旋镖后,如果没有击中,回旋镖会盘旋一圈重新回到猎手手中。有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现象称为“回旋镖效应”。

  现实中,在思政课堂特别是部分高校思政课堂就存在“回旋镖效应”。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学校的思政课承载着思想引领、价值传递等重要作用,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需要努力把思政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所接受,难度挺大。有学生就评价“不爱听”“听了犯糊涂”,“思政课不好上”也成了不少高校思政老师的共识。

  那么,思政课该如何跳出“回旋镖效应”,“圈粉”更多年轻人呢?

  一

  5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些年来,“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有了,制度规则建立起来了,师资队伍壮大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抬头率、参与度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提升,但在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读稿式”讲课。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既不愿直面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也不敢对舆论场上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亮剑发声,就教材讲教材,就PPT读PPT,在他们看来,把基本教学任务完成,不出教学事故就好。事实上,理论的应用场景在变、学生的特征在变,以固定的“本本”来回应学生的思想堵点,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服。

  比如“表演式”互动。值得肯定的是,思政课做了很多形式上的创新,教学参与的主体更加丰富多元。但有的老师把学生推到台前,自己躲在了后面,上课形式多是小组展示、情景表演。这样的“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由思考,但用力过猛,也容易让形式大于内容,最终本末倒置。

  比如“填鸭式”灌输。有时候,老师在台上讲得很精彩,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说到底就是因为讲的内容与年轻人关心关注的事情不搭嘎,再加上有的老师习惯于板着脸说教,用教材阐释教材,用道理解释道理,更是把学生绕得云里雾里。思政课作为一门启发思想的课程,不聚焦问题、不深入浅出,就很难打动人心。

  比如“杂糅式”考核。有的学校把论文、到课率、课程展示、小组作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小组互评等等一股脑都纳入思政课程考核当中,最终结果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被学生笑称为“打分玄学”。

  二

  这5年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力度前所未有。但青年思政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既需要润物无声,也需要久久为功。一些高校思政课为何会出现“回旋镖效应”?

  首先,“讲知识”和“讲道理”的区别还需要厘清。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道”,而不是“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思政课还是会陷入一味讲知识的“误区”,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得分点”,掌握答题技巧,结果就是同样的东西从中学到大学被反复“炒冷饭”,思政课只浮在试卷上。

  思政课不是一般的专业课,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很难讲到学生心里去。当代年轻人都是“信息富人”“信息巨人”,大家不缺获取“是什么”的方式和渠道,讲清楚“为什么”才是思政工作的灵魂。如果高校思政课还是停留在浅表层的解释名词、传达政策,老师讲述的案例和内容学生都知道,学生没有获取到不一样的信息,思政课的“抬头率”自然也不会高。

  其次,要讲好一堂思政课,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早在2021年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就已经超过12.7万人。思政教师普遍化、专业化、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在快速扩招之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校为了达到1:350的要求,在招录时降低门槛,一些专业素质不高的人得以“混”进教师队伍。也有一些学校把缺乏资质的辅导员转岗成为思政教师,导致有的教师自己对理论问题一知半解,给学生讲得含糊不清,久而久之就沦为了复读机般的“经师”,而不是传播思想的“人师”。还有的对大是大非的问题隔靴搔痒、讳莫如深,更有甚者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思政教师“言论翻车”的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大思政”的体系也还没有完全打通。从横向上看,有人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形容成“水”和“油”的关系,尽管不少学校对“课程思政”做了探索,但思政老师和学科老师在课上还是各讲各的、互不兼容,变成了“两张皮”。有的没有用好“第二课堂”,没有把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有的忽视了社会教育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使理论知识脱离了火热的时代,学生觉得学了思政课却记不住、用不着。从纵向看,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体系衔接还不够紧密,导致学生觉得大学思政课无非是把中学学过的知识再重复一遍。

  三

  思政课在今天尤为重要,恰恰是因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各类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如果思政课无法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给予其立场鲜明、态度坚定、引人深思的回应和启发,年轻人就有可能会更加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办好高校思政课,避免出现“回旋镖效应”,在笔者看来,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放低教学“身段”。“放低身段”并不是说要去讨好迎合,而是要善于与年轻人交流对话。一方面,能够回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把思政课和青年的成长发展、求职就业等联系起来,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学生关注什么就回应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找到理论与个体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年轻人注重平等对话,任何“板起面孔”的灌输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放平姿态、转变语态,用好“青言青语”“网言网语”,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

  主动开门办学。“大思政课”何以为“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老师和学生只有多走出去,触摸更多生动鲜活的社会细节,才能在实践的大场景中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充分理解“青年何为”“何以中国”。前两天,浙江大学的师生们就联动基层青年,到嘉善县围绕“一体化”何以加速协同、“大开放”如何破“小困局”等问题“蹲”在企业、乡村中找答案,在“跟着总书记的足迹学”中开辟了思政课的“第二课堂”。

  提升讲的能力。激发“想讲”的动力,对思政教师需要换一把“尺子”考量,打破“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办法,让更多躬耕于课堂、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政教师“冒”出来。当然,不是说思政教师不需要做科研,没有科研的“输入”,很难有教学的“输出”,需要鼓励思政老师把科研创新与话语创新、教学形式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会讲”的能力。还要增强“敢讲”的魄力,让那些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能够坚定立场、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的思政老师得到更多的推崇和尊重。

  “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上好思政课,关系着未来由一群什么样的人来接力奔跑。把“不好上”的课上好,才不会让“回旋镖”打回自己手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