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驴”,价格亲民、小巧灵活,是上班族的通勤好搭档,是外卖小哥的“家伙什儿”,也是很多宝爸宝妈送孩子上学的必备款,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不言自明。在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通行中,它们齐刷刷地穿梭,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可当它们停下来,充电、停放、保养,哪一样都不令人省心,一不留神“燃”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危害一方的“火”患。如何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好帮手,同时避免发生事故?考验确实不小。
一
据统计,目前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至少有3.5亿辆,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辆。
放眼四周,小区里见缝插针式的到处停放、商超外满当当的停车区、在身边嗖嗖经过的“小蓝小黄”,都是电动自行车进驻我们生活的证明。电动自行车堪称“国民交通工具”。
同时,电动自行车带来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前两年均呈上升态势。近年来,各类事故的新闻在网络上已不罕见,甚至不乏特别重大事故引起舆论热议。
今天,摆在许多小区面前的,是车子多、不好管的现实情况和居民方便停车、安全充电的现实需求。如果难以保障,确实容易“火”起来。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社区、物业往往不具有执法权,其管理意见也不一定被居民接受,管得“用力过猛”又容易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带来矛盾纠纷。同时,小区人员多样、消防老旧、面积有限等多元问题又让规范管理难上加难。
井然有序、居民自觉的小区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居住区域。比如,有的老旧小区管理混乱,电动自行车或乱停乱放,或“飞线”充电,好好的公共区域长期处于“一片混战”;有的小区看似管理有序得当,但其实并没按规范来,架空层成了停车场,楼内设了充电区。
起火如果能被及时发现,灭掉了自然好,可现实是,充电的时段往往是在夜晚,及时扑救有难度。并且,楼道中的起火点由于“烟囱效应”,会在几分钟内迅速窜至楼顶,受灾面积急剧扩大不说,还断了逃生路径。更不要说拎回家充电而爆炸的电池、推到电梯里爆燃的车子、被“爆改”的车辆由于线路超负荷而过热起火......诸类操作防不胜防,令人恼火。
谁不愿岁月静好、平安喜乐?而“祸患常积于忽微”,涉及“小电驴”管理的细枝末节都极易“失守”。该如何保障居民安全祥和的小日子,值得我们思考。
二
“小电驴”危险的一面恐怕无人不知,但事故依然层出不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电池不合规、政策待完善、设施不健全、社区物业的监管缺位固然不可不提,可在笔者看来,也可以从“小电驴”车主们的“心思”出发,去进行考量。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不少车主能够意识到危险存在,也有意按规定参与管理,可要么是担心电瓶、头盔被顺手牵羊,要么小区并无定点停放和充电区域,要么相关区域位置不合理、面积不够放,要么是城中村逼仄的环境不具备条件,总之是各种掣肘逼人“就范”,只好无奈选择了诸多不合规动作。
“不会这么倒霉吧”的侥幸。哪怕新闻里说得再严重、火灾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再怎么令人不忍直视,都有人觉得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依旧我行我素。线还照样搭、电池还是照改、电也充一整晚,心里总想着自己的“小电驴”应该是质量过硬的、运气总不会那么差吧,觉得不会有问题找上门,殊不知这正是害人又害己。
“并未意识到风险”的漠视。随便找个小店就买辆电动自行车骑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坚持用车、只要“没开坏”就往“坏里开”、在家门口随手一停等诸多“随性”表现,折射出的是背后淡薄的风险意识。日常过于随意,没有敲响思想的警钟,对安全宣传不走心,是一种潜藏的风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任性。总有那么少部分人,对他们来说,只要“哭喊声”不来自于自己,便怎么都无所谓。甭管街道社区怎么限制要求,只要我不方便,谁说都没用;不论邻居如何侧目和抗议,我就是要把车子推到家里;更不用说什么宣传小册子、志愿者的安全管理、邻里的苦口婆心,统统不睬不理。
三
针对不同的心理出发点,管理和疏导的方式也应当多样。为了让车主们平安用车,也为了城市发展和便捷出行的平衡,需要城市管理者开动脑筋,也需要每一位“车手”朋友同向而行。笔者有四句话与读者探讨。
收紧、扎牢制度规范的口子。管理规范是各项要求的基石,也能让管理工作更有打法。一方面不让车子“乱来”,加以规范和引导,比如今年以来,河北廊坊、云南丽江等地陆续出台多个条例、管理办法等文件,梳理职责,细化要求,强化电动自行车的消防管控、维修改装等关键部位环节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敲打”厂商,从源头抓起,突出产品认证,净化市场销售,比如自去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多项电动自行车新标准,目的就是希望从根源上保障产品品质。
小区统一管理的配套提升。通过对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区的重新规划布局,老旧小区的适应性改造,街道、社区、物业专项管理机制的建设等,能够综合提升居住区的配套管理水平。再加上细节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引入,比如在电梯加装电动自行车入内警报、楼道装上红外监控、消防安全智能化建设等等,管理可以如虎添翼,让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真正有序安全流动。
让安全用车成为自觉自为。用车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任守护好自己的“座驾”,买车不贪小便宜,有问题找正规厂家售后,把车停在安全的地方,出现问题能应急会处理,点滴小事串联起来,就会形成安全的最大屏障。如果每一位车主都能主动学习相关管理规定、自觉遵守章程制度,那么“小电驴”的规范使用也就能水到渠成。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安全监督“热线用户”。“小电驴”出现在城乡的角角落落、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管理部门监督难以做到100%全覆盖,这时候便需要借助群防群治。对于人人皆知的危险行径、潜藏在身边的安全隐患,市民应当勇做监督人。街道办、物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都是有效的反映渠道,用监督利剑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一边是“小电驴”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一边是要守牢的安全防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不二之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