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爱理论学习吗?可别一看到这样的字眼就“望而生畏”。打开一些社交平台,可以发现,很多人对理论学习并非“不感冒”。比如,在豆瓣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之作的评分都在9分以上。
不过,一谈及理论学习,还是有人会在心里犯嘀咕,要么说“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要么说“不是不爱学,而是学不懂,太枯燥”。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言》,深刻阐述了全党加强理论武装的重大意义。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
那么,如何将学习变得生动,又如何生动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
为什么在一部分人看来,理论学习这么难?究其原因,还是在学习方法和形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浅尝辄止难深入。浅尝辄止,就是“蜻蜓点水式”“走马观花式”的浅表化学习。不可否认,受到客观因素限制,一些同志工作压力大,可自由支配时间少,没太多时间学理论,只能点到即止;但也有部分人的问题出在主观学习态度上,对于理论学习静不下心、浮于表面,一本书翻几页就罢了、一堂课稍微听一听就算了。不深入进去,自然感受不到理论的生动,也容易陷入“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不多”的困境。
比如,碎片学习无体系。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喜欢追逐新鲜事物,崇尚快节奏、“打直球”的知识获取方式,习惯于十几秒看一个视频、几分钟看一部剧,对一些理论解读类的短视频也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浏览。此外,大数据算法下的精准推送,又将人们困在了“信息茧房”里。久而久之,我们所汲取的知识也呈现出越来越碎片化的状态,知识点难以连成线、串成网,理论学习难以体系化,只能东打一拳、西敲一棒。
又如,形式主义常敷衍。少部分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培训、轻理论学习的问题,或是在组织学习时草草走个过场,或是将理论学习作为一种强制性任务派发,只关注表面成果、不关注实际效果。网络上就有网友吐槽:“单位理论学习,就一件事,上传学完后的页面截图”“线上课程开在那里刷时间就行了”……如此形式化,导致一些党员干部逐渐认为“理论学习没啥意思”,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再如,方式陈旧难接受。部分单位理论学习的方式还是用的老方法、旧套路,多是读一读报告、传阅传阅文件。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的学习,缺少鲜活的方式方法,就无法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难说能够产生多么深刻的价值认同。
二
有人说,理论学习就像徒步登山,迈开步伐、拾级而上,终能站到山顶,领略到沿途的美景,也欣赏到“一览众山小”的壮美风光。在笔者看来,充分去学习与汲取,将让我们收获到这样几种“风景”:
一则有助于个体对事物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二则有助于塑造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内心更加充盈。对党员干部来说,用理论武装好头脑,更是将思想的堤坝“筑筑牢”、为精神“补补钙”的关键一招,帮助我们理解所选择的道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此外,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旦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转化为行,还将形成学习与实践之间螺旋上升的过程,能思考得更清楚,能干得更明白,将知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养料与动力。
而如果不学习、学不好,在学习时只是读读背背、抄抄画画,无法联系实际,就难以感受到理论的生动与魅力。久而久之,理论终将丧失生命力、感召力,我们的生活与实践,也少了一位指路的“导师”。
现实中,有的人因“山高水远”而畏难,对理论学习产生恐慌情绪,高山在前而不敢攀。殊不知,理论学习也可以成为一种生动的“精神享受”,能使人学来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党的理论创新是生动的。我们党的理论创新观照现实,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搞无病呻吟、故弄玄虚那一套。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无不是生动的,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平实晓畅、活泼灵动、温情有力。
党的实践创新是生动的。我们在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看见村咖、民宿、返乡青年、数字游民构筑起一道道新风景,感受到点“绿”成“金”的魔力;于政务服务体验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用跑”的跃迁中,体悟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境界……当这一幕幕画面映入眼帘,怎会令人不觉生动与感动?
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生动的。《之江新语》中有一篇短论,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优美词句,比拟理论学习的不同心境、不同阶段。从独上高楼、眺望前路,到认定目标、苦心钻研,到最终拨云见日、收获“蓦然回首”的惊喜,这一过程虽有“爬坡”的疲惫感,但收获的快乐一定是妙不可言的。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这为我们如何进行学习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那么,具体而言,该怎么进行?至少有这样几个“度”要把握好。
保持常新的“鲜度”。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指南,人们往往偏好那些能点燃自己学习热情的形式和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学习的方式更加信息化、多元化,这为学习带来了很多新的“打开方式”,如果方法得当,理论学习就将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比如,有短视频博主以“马克思是怎么看待打工人躺平的”这样的新颖视角,剖析上班“摸鱼”想躺平这一现象的本质,获得百万点击量;浙江的“8090”和“00后”宣讲员们,通过情景剧、直播、“脱口秀”等形式进行理论宣讲,让理论学习脑洞大开、常常“上新”,受到诸多好评。
不过,鼓励形式创新,也需警惕“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缺少思想内核、变味走样的学习,并不是生动学习的应有模样。
直抵人心的“深度”。理论学习只满足于记一些概念、背几个提法,停留在做几道题目、刷几个视频是不行的,一次次用心读、重点读,才能产生一次次的新理解、新感悟。应该系统性地读原著学原文,多思考、真领会理论背后的哲理道理。像这次新出版的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就是我们全面系统学习的好读本,值得深深体悟。
融于实践的“温度”。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批评一些学风不正的人:有人仅仅把马列主义之“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真本领、硬功夫融入到解决发展问题、回应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学习才能真正产生更深刻的意义。
生动的学习应该融入思想与观念,成为一种“肌肉记忆”,体现在日常与实践,成为一种“生活惯性”。对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我们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会学,生动的学习也将成为一幅生动的图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