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为什么说“没有一篇课文是白学的”

字体:
—2024—
05/17
09:16:01
2024-05-17 09:16:01 来源:浙江宣传

  重温学生时代的课文,为何会反复给人带来“回忆杀”?从《童趣》到《送东阳马生序》,近日,在网络平台上,“意难平的课文”“教育在这一刻形成闭环”“直到25岁我才真正读完了中学”等话题不断被网友们提起。

  人在年少时总是青涩懵懂,语文课堂上虽书声琅琅,但我们大多是“只读其字、不知其意”。长大后阅历逐渐丰富,再重读课文时,才品出了别样滋味。就像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经历过人生,也未必能够读得懂课文”。

  再回首,小时候的课文“击中”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为何有人会说,“没有一篇课文是白学的”?

小学语文书本封面 图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一、读懂了童真的美好

  有人说,小时候的课文,“念着念着就哭了,这哪里是课文,这是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重读《冬阳·童年·骆驼队》,小英子在冬日阳光下学骆驼咀嚼的童趣,让人忍俊不禁;《祖父的园子》中,“我”将狗尾巴草错认为谷子的桥段,令人会心一笑。

  而读过《社戏》的人都知道,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第二天六一公公特意送来的罗汉豆,也并没有那么“中吃”,可迅哥儿还是忍不住感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他感慨的哪里只是豆和戏,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童年罢了。

  在人与时光的“对抗”中,回忆是最重要的“战利品”之一。童年的珍贵回忆时刻滋养着长大后的我们,正如有网友评论:“小时候总觉得有人在看我,原来那是长大后的自己。”

  二、读懂了亲情的厚重

  幼时未经历离别的我们,难以深刻理解朱自清《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执着,只有到了自己带着母亲准备的土特产远赴他乡时,再回忆起课文中的言语词句,才真正懂得那几个橘子究竟承载了多少爱与牵挂。

  学《城南旧事》,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或许只是轻飘飘地落在了我们年幼的心上,等到亲身经历过身边重要之人离世,重读课文,才真正明白了“亲人的离世并不是一时的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在踽踽独行的人生旅程中,亲情始终是内心最柔软、最真挚、最醇厚的一部分,无论是史铁生“再也没回来”的母亲、还是鼓励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父亲,亲情之“柔”能化为“刚”,有了坚实后盾的底气,便能奋勇前行。

  图源:电影《城南旧事》

  三、读懂了世界的辽阔

  未到杭州时,还不懂天云山水会拼凑成何种风光,直到领略过西湖雪景后,重温《湖心亭看雪》,读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才发现寥寥数语能够把天地间的空寂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句句生辉、章章华彩。可惜初学时浮躁的少年学业缠身,看到课文后面的“背诵全文”,只想“语文老师求放过”,而今细细重读,方觉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难以言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让人陶醉不已、心生向往。

  还有王维远赴边疆,为我们描绘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景观;陶渊明退隐,写下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风光……古人用精绝的文字描绘出自然的奇妙、世界的辽阔。幼时的我们常觉拗口枯燥,直到多年后亲眼见到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并不禁将那些“刻在DNA里”的诗句脱口而出时,才会从心底发出“古人诚不我欺也”的感叹。

  西湖雪景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四、读懂了游子的心绪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少时读《端午的鸭蛋》,被油润润、红彤彤的高邮咸鸭蛋馋得垂涎三尺,长大后重读才发现,汪老怀念的何尝只是鸭蛋的美味,更是那阔别已久、倍感思念的故乡。

  当年读《少年闰土》,只记住了闰土刺猹的配图和场景:金黄的圆月下,碧绿的瓜田之间,项戴银圈的少年脚踏弓步,目光灼灼,手中的钢叉高高扬起。离乡多年,我们才体悟到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对故人“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惆怅,是对那片无法忘记却又无法真正重返的土地的怀缅。

  “不作异乡人,不知故土亲”,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离家多年后才明白,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成年人内心的浓浓乡愁。

  瓜田刺猹的少年闰土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五、读懂了人生的况味

  屈原遭放逐著《离骚》,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贬谪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史铁生瘫痪坎坷,却在有限的生命中写下《我与地坛》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于这般人生挫败,年少的我们一知半解。但是当职场失意、情感不顺、亲人离世成为生活中的事时,重读文章,才能感知到文字有血有肉,一字一言皆是人生,如同灵魂被“击中”一般产生共鸣。

  以前学习“掩耳盗铃”,多会嘲笑那人愚蠢懦弱,只知道捂上自己的耳朵。而多年后,想到时势所迫下也曾自欺欺人的自己,才发现掩耳盗铃也可能是成年人作出的无奈之举;当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走了许多弯路、错失了许多机会,再读《长歌行》,才能够切身体会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正含义。

  文字背后,不光有“苦难是人生底色”的清醒,更有“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的豁达。有人说,“这世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课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初读时懵懂的惊艳,更在于长久滋养以后人生的无数个瞬间。在灵光乍现时想起的只言片语,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在“重读已是文中人”之中教育形成了“闭环”。

  正如有评论写道:“教育具有长期性,就像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虽然教材有不同版本、篇目有增减换留,但“弹药”始终在。

  让教育完成“闭环”的并非时间本身,而是读过万卷书之后,我们的生命中也拥有了一份与之相契合的经历。阅读需要阅历作为铺垫,少时不解其意的内容,在经历过悲欢离合、品尝过酸甜苦辣之后,才会产生顿悟的那一刻。正如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而每一次被童年教育“命中”,又何尝不是一次解锁人生新体悟的机会呢?我们所有人都在生活的长路中跋涉,走过坦途,也越过山丘,但回顾童年课文时,仍然可以保有一份“语文的情怀”,它滋润着我们“平凡的世界”,容我们在今后时时想起,给自己以治愈心灵的温暖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