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相比大多数青年向往去大城市,他们的逆向选择似乎有点另类。当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扎根泥土,返乡成为“新农人”,他们真的能留下来么?
山野之路多崎岖,不少人感叹“返乡容易留乡难”。青年返乡每天要面对的,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也有柴米油盐的烟火寻常。一些人浅尝辄止、悄然离场,还留下一句“城市安不了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另一些人却深耕不息、融入乡村。
返乡,到底是无奈的退路还是主动的出路?青年返乡的“留”量密码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青年与乡村可持续的“双向奔赴”?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孔雀东南飞”成为一种趋势,多元的就业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活动、便利的生活服务等,让很多城市成为青年拼搏进击的梦想之地。
然而,面对高度城市化带来的高竞争、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和失去动力,“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于是返乡成为部分人的选择。这种返乡多少有点被动逃避的感觉,试图远离的是各种各样的压力,重新拥抱的是放下内卷、放松身心、放慢节奏。
在浙江,伴随着“八八战略”的推进,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着大批青年带着热情主动奔赴乡村。在浙江的不少乡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网络、别致的民宿村居、齐全的文化阵地,这些场景让“诗与远方”变成“路在脚下”。从被动到主动,从逃避到奔赴,如今的青年返乡呈现出更生动的图景:
向下扎根,在乡野田园中实现自我价值。有些青年曾走出大山,在城市求学或工作后返乡寻“根”,而后努力向上生长,用行动延展着乡村发展的“枝叶”;有些青年“根”在城市,却向往乡村,来这里拓展新志向、探索新事业。他们助力新农业打造、开发农产品电商、经营乡村集体产业……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数字游牧,在乡村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点。逃离城市的钢铁森林,寻一处乡间小院,开启在线工作,这是数字游民生活的“打开方式”。乡村对他们来说,是惬意生活的空间,是创意迸发的来源,也是心灵栖息的场所,工作、生活、度假、社交均在乡村“一站式”实现。如今,云南大理、浙江安吉、河南光山,“数字游民”社区、共享办公空间已成为乡村生活的新形态、文旅经济的新亮点。
候鸟双栖,在流动中实现城乡新的连接。有些青年返乡,则找到城乡切换的平衡点,以“候鸟村民”角色,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将乡村作为创业乐土、梦想之地。他们将家安在城市,在都市中汲取着多元、创新的灵感,又将事业留在乡村,在田野上开垦着美好、可期的未来。这些青年,在空间切换中找到了身心平衡、打通了城乡连接。
二
美好之外也有隐忧,一些返乡青年面临着考验,“回不去的家乡,到不了的远方”,他们想要在乡村扎根下来,还需要跨过几道现实的藩篱。
返乡创业的资源困境。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密集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然而,配套弱、融资难、用工难,仍然是不时出现的“拦路虎”。在个别地方,政策落地不精细,基层落实有困难,“最后一公里”难打通。此外,融资难度大、运行风险高,有时难以满足部分乡村创业者的需求。在有的乡村,妇女、儿童是主力,难以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
乡村文化的水土不服。在乡村,血缘、地缘织成一张庞杂的人际关系网,有时看面子、讲人情、托关系是办事的“明规则”,让一部分适应城市规则的返乡青年“水土不服”。另外,乡村创业,往往也遵循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逻辑,一些地方政府的保障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青年所需的“雪中送炭”。在生活上,乡村生活相对恬静,文化资源不如城市那么充裕,这让部分返乡青年把乡村当作非久留之地。
面对未知的本领恐慌。不少青年凭着一腔热血回到乡村,面对广阔天地,知识在实践检验中暴露出短板,比如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互脱节、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缺乏对现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创业基础环境的事先评估,对农村文旅、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面对未知,身处乡村的他们,常常会有恐慌、焦虑乃至放弃的念头。
直面自我的身份焦虑。一些青年担心,曾经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向城市,如今回到乡村,很容易被解读为职场失意后的逃离、不敢搏击后的躺平,由此不被他人理解,难以自我悦纳。在个别地方的传统观念中,返乡似乎总与农业、与土气相关,青年偶尔尝试短视频创作或电商直播,也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白费功夫。这些客观存在的刻板印象,成了部分青年难以卸下的心理包袱。
三
青年奔赴“希望的田野”,要切实解决好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把返乡的“流”量转化成“留”量,切实为乡村振兴释放更大的能量。
用好国家战略的“政策包”。“青年负责茁壮成长,政府负责阳光雨露”。吸引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感情留人是基础,事业留人是关键。今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而言,要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理念变革,以人才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这就意味着,既要关注返乡青年的“当前之困”,在资金支持、专业指导、项目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也要着力解决返乡青年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在乡村的教育、医疗等提供切实保障,让留在乡村的人感到安心,让投身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补足服务成长的“能量棒”。有的青年有想法、有冲劲,但缺资源、缺经验,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搭好平台、链好资源,解决他们“成长的烦恼”。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等政校企联合,发起乡村CEO培育计划,以数字化运营能力提升为抓手,持续培养乡村经营人才。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壮大乡村运营师队伍”,为青年扎根乡村输送知识和智慧。
激活数字赋能的“工具箱”。数字乡村是“数字浙江”的应有之义,数字化正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力。比如一些先行先试的乡村,从“数字游民”到“数字乡民”,资本、技术、市场和理念等多重要素在这里汇聚,促进了乡村文旅、特色产业的数字化创意和营销变革。它们在加快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推动“数字乡民”与乡村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之结,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造就时代“新农人”,打造乡村新业态。
其实,对青年来说,是返乡还是进城并无对错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奋斗不息,总会有收获。不论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田野乡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青春之花定将绽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