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四十有“惑”也无妨

字体:
—2024—
07/27
13:59:23
2024-07-27 13:59:23 来源:浙江宣传

  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一个人活到40岁的年纪,经历了许多事情,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遇到事情能够明辨是非,不再感到迷惑了。

  可现实中,一些已经迈入或即将迈入40岁这道门槛的人,却时常感到,人生的“惑”才刚刚开始:工作不上不下、生活一地鸡毛、身体日渐滑坡、未来十分迷茫……

  不禁要问:人生四十“惑”的究竟是什么,四十而“惑”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到“四十不惑”?

  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年群体是社交网络上被“躺平任嘲”的人群。人们一提到中年人,往往指的就是40岁前后的人群。这个年纪的人,有的或许已经功成名就,但更多的还是在“负重前行”,被各种扑面而来的焦虑包围。

  比如,职场焦虑。工作多年,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个人职业生涯。有的人逐渐感到事业发展遭遇“天花板”,晋升空间有限,对“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充满沮丧,“卷不动、躺不赢”;有的人由于所在行业发生变革,加之体力、精力已不如年轻人,处于对职业前景失去信心的焦虑中;有的人在日复一日中发现所做工作难以获得预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想跳槽却害怕“新”工作不如“旧”工作,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和压力下不敢“任性”、不敢试错。

  比如,养娃焦虑。中年人除了努力拼事业外,还要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的段子在网上热传,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年人对下一代的教育焦虑。央视财经一份调查显示,在百姓面临的主要家庭困难中,认为是子女教育问题的占36.19%。为了不让小朋友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自孩子幼儿园阶段便开始“鸡娃”,争先恐后地在兴趣班、择校等方面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有的甚至超过了家庭承受能力。

  比如,健康焦虑。趁着年轻,一些人只顾着努力打拼而忽略了身体健康,到了40岁,才惊觉身体状态大不如前。曾经熬了夜睡一觉就能满血复活,现在却好几天都缓不过来;之前可以多项任务同步推进,现在转个身就忘记自己要做什么。40岁就像是健康状况的“分水岭”,身体逐渐衰老,体检单上不少指标出现异常。在焦虑心理和现实压力的双重夹击下,部分看上去有房有车、有家庭有事业的中年人,实则每天都在“负重前行”,筋疲力尽或许才是“人间真实”。

  二

  1965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略特·贾克提出了“中年危机”这个词。在他看来,人生过半,人必然会面临“生命有限,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危机感。这种“必然”本质上源于什么?或者说,中年焦虑从何而来?

  社会期待与自我追求之间发生冲突。在社会的普遍观念里,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儿女双全成了中年人的成功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焦虑,毕业时急着找工作,工作后急着结婚生子,人到中年急着成功,盼着早日过上“标配”的人生,从而完成外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某项“指标”达不成,便会经常承受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等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多人想转行又担心失败,想“躺平”又不想被定义为“失败者”,想结婚又不想将就……年少时或许志存高远,但到了中年,面对赡养老人、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责任时,无奈只能选择为了“碎银几两”疲于奔命。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隔着一段距离。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中年危机”不止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危机,更是一场“繁华过后我是谁”的意义危机。在笔者看来,中年焦虑的本质在于人们发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年轻时,我们努力奋斗,在人生的战场上高歌猛进,但到了40岁以后,人生基本盘已经有了,很多人感到生活似乎还过得去,但距离年少时的理想又似乎还有不少差距。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人公是一个过着富足生活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却在40多岁时,义无反顾地投身绘画梦想。但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勇气的人其实并不多。

  中年焦虑的本质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一方面,人到中年,身边可能有亲人或朋友已经离去,经过生离死别的场景,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命过半,懂得了“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也不时有人在“贩卖焦虑”。某些平台上不时爆出“从确认肺癌到去世仅2周”等新闻并冲上热搜。甚至有网红为了流量编造病情“卖惨”,有机构为了兜售“健康课程”贩卖“癌症焦虑”,看得多了,就容易令人滋生恐慌情绪,患上“疑病症”。

  三

  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阶段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四十依然有“惑”并非坏事,而是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更加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达到真正的“不惑”。人到四十出现的各种焦虑并非危机,而是必然经历的一段人生过程。

  不用年龄给自己“设限”。人到四十,面对经济压力和生活责任,似乎不该再“折腾”了,但内心却又不甘心,不想得过且过。事实上,选择转行、创业等,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只有允许自己“失败”,在能力范围内勇敢迈出新的步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正如有人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这世上既有少年得意的志在必得,也有老骥伏枥的志在千里。《苏东坡传》里也写道,“苏东坡的人生,是从四十岁之后开始的”。

  守住自己的“节奏”。对抗中年焦虑的最好办法,是做自己热爱的事,不被大众标准“带节奏”。此前,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冲上热搜,面对舆论热议,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热爱”比“热门”更重要。即便不符合世俗观念对“成功”的定义,但坚持梦想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个人的阅历、性格、学识、能力、兴趣都不相同,允许别人做别人、自己做自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宽容。

  适当降低人生预期。人们总是希望两全其美,既要事业有成,又要家庭美满,似乎只有满足了这些“标准”,才是“人生赢家”。一个人到了中年阶段,最可贵的是认识到“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适当降低人生预期,主动接受自己以及子女的平凡。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整日幻想自己是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在经历了屡战屡败的打击后回到家乡一病不起,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顿悟平凡的可贵。

  热播电视剧《玫瑰的故事》说:“人生四十才刚开始,在这之前都是做调研。”“三十未立”“四十有惑”都无妨,经历了一路的跌跌撞撞、起起落落之后,始终允许自己重新出发,才是我们对待40岁自己的正确态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