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历久弥新的名著

字体:
—2024—
08/07
09:09:12
2024-08-07 09:09:12 来源:浙江宣传

  每到暑假,各类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书单”层出不穷。很多书店还设有专区,专门陈列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

  马克·吐温曾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名著阅读的尴尬处境——没有谁会去否认阅读名著的必要性,但真正阅读名著的人却不够多。

  名著为何“遇冷”?这个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名著?又该怎样读名著?

  一

  其实,名著阅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原因之一便是问题常在。笔者认为,名著“遇冷”主要有以下因素:

  名著自带的“阅读门槛”。名著多是内容厚重、内涵深刻的大部头,由于时代间隔、语言变迁、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人物繁多,便“垒成”了一座座难以翻越的高山,让不少人望而生畏,甚至敬而远之。比如,有的人觉得《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有的人认为《浮士德》堪称“半本正文、半本注释”,而《追忆似水年华》被称为“意识流天书”,生生“劝退”了不少人。

  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冲击。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早已发生明显变化,“汗牛充栋”不如“一机在手”,“小短文”、图片、短视频等各类快节奏、碎片化信息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慢阅读”已是难得,静下心来读名著更是难上加难。有的热衷于“三分钟读完名著”的速食阅读,有的甚至以网文视角消解名著,比如《月亮与六便士》被解读为“渣男抛妻弃子横刀夺爱”,《西游记》的剧情是“总有反派想抢我师尊”,将名著简单贴上标签,提醒人们“慎入”。

  功利导向的阅读方法。有人抱着“求答案”“找秘诀”的心理去读名著,发现达不到目的,就把书丢到一边去了。比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特别是名著阅读考查中,仍存在应试化、表面化倾向,影响了部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考试中,无论是“归纳人物性格”,还是“总结中心思想”,往往都有标准答案。还有的考题过于琐碎、死抠细节,容易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某地初三语文考试,有一道题要求考生答出在《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孙悟空要去降住的妖怪叫什么名字。这类考题让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也就不难理解类似“半小时速通《西游记》”“一书看懂四大名著”等速成攻略受到青睐。

图片

杭州市民在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看书学习 图源:新华社

  二

  名著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为何我们仍要读、必须读、趁早读?

  名著是“书中之书”,凝聚文学精华。历经岁月“冲刷”,名著何以屹立不朽?因为有些名著标志着文学造诣的高度,还有些名著维系着文化命脉的传承。如荷马史诗之一的《奥德赛》,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影响了《‌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等西方文学作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影响了莫言、贾平凹等一众大家。越是时间有限,越要把宝贵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去品味名著内涵的优美、厚重、深沉,而非沉浸在速食、煽情、鸡血的“信息快餐”中。

  名著是“原点”“源泉”,输出价值意义。巴金曾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在于其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书中所描绘、刻画的虽然是当时的人与事,但回答的却是不同时代共通的命题,反映的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困惑,聚焦的更是最本质最本源的思考。我们读名著,既是读故事、读道理,更是从中寻求启发、受到滋养、找到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名著是“路灯”“光标”,指引人生之路。阅读名著对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名著阅读对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等要求很高,而青少年各项能力发展都处于高峰阶段,正是啃“大部头”“硬骨头”的最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他的阅读史,“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正如练功要打好根基,阅读也是一样。即便一时未能理解消化,也不要紧。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成为成长的养料、人生的阶梯。

  三

  越是信息“大爆炸”,越要懂得筛选,找到那些能真正带来沉淀和成长的东西。作为知识领域“地标”一样的存在,名著值得我们好好“打卡”。

  读书讲究方法,读名著更是如此。如果不敢读、读不进、读不懂,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代入”自我读。有作家提倡“文学阅读的生命化”:“只有与个人的经验贴合,文本才从作者手里被撬下,镶嵌进了你的生命。”这种经验,可以是深刻的人生思考,如《西游记》写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让人感慨外境变幻,全在此心;也可以是微小的情感共鸣,如《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吃面包的瞬间,“我的思绪集中在这片唤起这一切奇妙感觉的浸过茶的面包上,骤然间,记忆中封闭的隔板受到振动松开了”。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读书就容易有触动、有收获。

  一生反复读。对于不少人而言,总有那么几本书贯穿人生进程、始终相伴左右,如《神曲》之于老舍,《约翰·克利斯朵夫》之于傅雷。一代代读者也从《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小王子》中汲取前行力量、找到人生方向。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之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翻阅,会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请人“带路”读。很多人作为读者都曾留下过对名著的阅读心得、导引,如王国维、周汝昌等解读《红楼梦》,毛姆谈《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卫·科波菲尔》等西方名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今网上也涌现出不少高质量的读书感悟分享,如B站上的钱理群讲鲁迅、播客节目《文化有限》等都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视角来讲解名著,同样可作阅读参考。当然,这些前人“咀嚼”后的“养分”仅可作为辅助,若要习得名著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深邃思考,还需原原本本读名著、仔仔细细品名著。

  放慢节奏读。其实,名著的面孔“千变万化”,读名著无需正襟危坐、过度焦虑,不一定非得抱着“学到什么”的功利目的,也不一定非要从头至尾、一字不落读完。放慢节奏,或“好读书,不求甚解”,沉浸其中;或“信手打开无尽藏”,跟着书中人物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去穿行时空、感受奇妙。“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一时读不懂,不妨先搁一旁,他日再重读,或许就有别样收获。

  你喜欢读名著吗?对你影响最大的名著又是哪一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