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带剧本抹黑“西湖醋鱼”有必要吗

字体:
—2024—
08/08
09:11:29
2024-08-08 09:11:29 来源:浙江宣传

  这几天,有关“餐厅怒怼‘抹黑’西湖醋鱼”的话题在网上热传。事件中,几个年轻人来到位于杭州柳浪闻莺旁边的某餐厅,点了一条西湖醋鱼。但鱼不是点来吃的,而是用来拍短剧的,剧本最后是说“西湖醋鱼真难吃”。事件曝光后,吸引网友热议,绝大多数评论都在谴责这种预设剧本的抹黑行为。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美食,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口味与喜好。但爱就爱,不爱也大可不必互相伤害,更不能为了流量而预设剧本、恶意抹黑。类似这种莫须有的“泼脏水”,既在舆论场上制造了冲突、戾气,也给市场留下创伤。

  不禁要问,这种带剧本的抹黑何以层出不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

  总有一些个人或机构不论黑白,未审先定,借着短视频、微短剧的东风,在网络平台上把各种“剧本黑”进行到底。剖析背后的“黑”逻辑,有以下几个特点:

  迷惑性。与以往的恶意抹黑行径相比,带着剧本抹黑的迷惑性、隐蔽性更强,它不是突如其来地直接开骂、莫名其妙就泼脏水,把“不怀好意”放在明面上,而是巧妙地预设剧本,把“黑点”隐藏在看似寻常的故事情节、现实场景、演员演绎之中,经过层层包装和多重铺垫,当“黑点”出现时,观者很容易放松警惕,分不清是真的还是演的、是事实还是剧本。

  煽动性。为了掀起更多舆论声波,“剧本黑”尤其善于煽动网友的情绪、挑动群体的对立。这类“为黑而黑”的剧本,不求逻辑严密,只求剧情争议;不顾事实真相,只求情绪上头。剧本往往迎合了一些人对某地、某个群体、某些话题的刻板印象,善于有罪推定、无风起浪。于是,一方的情绪恰好被点燃,被剧本带入了“抹黑”另一方的骂战,而另一方则为了地方声誉、群体口碑等因素展开了“自卫反击战”。一来一回之间,情绪被煽动,隔阂在扩大。

  逐利性。有人形容“网络黑子”就像“流量蝗虫”,哪里有流量就往哪里钻,而“剧本黑”则深谙此道。他们往往选择短视频、微短剧等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传播快的表达载体,瞄准名人、名企、名菜等自带流量体质的话题,一切都是为了把“滔天的流量”变成“泼天的富贵”,收获“鼓囊囊的荷包”和“水涨船高的数据”。就拿这次黑西湖醋鱼的几个年轻人来讲,他们是来吃鱼的吗?显然不是,他们来吃的是抹黑西湖醋鱼背后的流量。

  二

  有些观点认为,部分自媒体制造的黑点只是调侃戏谑,无伤大雅。可事实上,“剧本黑”借助移动端迅速传播,有的甚至还有“水军”在暗中发力、推波助澜,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

  首先是对抹黑对象的伤害。就拿企业来说,谋发展本已不易,倘若一盆蓄谋良久的“脏水”泼过来,不仅要面临舆论的质疑,也可能失去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客户的支持,损失的是真金白银。有一些自媒体自以为找到了“发财之道”,故意制造涉企的负面舆论,然后暗示能有偿删帖,这让一些企业感到苦不堪言,也是对营商环境的破坏。曾有企业爆料称:“公司每年要维护与上百家自媒体的关系,大部分年合作金额从5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不交钱就可能被黑。”

  其次是对大众认知的误导。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城市IP、一个品牌企业,对大众来讲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承载着价值标准的判断与认知。而“剧本黑”最擅长的莫过于混淆是非对错、扰乱公序良俗,用剧本“包装”后的抹黑,让部分网友的正确认知被扭曲、理智判断被带偏、固有印象被加深,甚至让他们感觉丑恶大于美好、假象多于真实。比如,一些自媒体蹭个别社会事件的流量,在微短剧中极尽讽刺、恶意抹黑老师等特定职业群体的形象,很容易使部分网友对这些职业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对这些职业的神圣性、权威性产生质疑。

  再者是对舆论环境的破坏。“人人都有麦克风”能让发声者众,也会让喧嚣声杂。如今,这些“剧本黑”常常毫无根据、毫无顾虑地搬弄是非、抹黑诋毁,“黑”过了就淡出舆论场,留下众多网民来争执、问罪、审判,助推了“谁说谁占理、说错也没事”的不良风气滋生,更让网络空间充满争吵、争议、争端。如果不被整治,还会涌现更多带着剧本抹黑的效仿者。久而久之,网络上的观点对立、意见对抗、情绪对撞会趋于频繁而浓烈。

  三

  我们常讲“撒谎都不打草稿”。如今面对“拿着剧本撒谎”的网络乱象,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各方都应拿出气势和力度,从以下几方面齐抓共管。

  一般来讲,“剧本黑”背后多是专职搞“黑”的个人或机构串联形成的成熟产业链。从剧本生产、视频制作到内容发布、水军互动,各司其职。这类“黑手”往往有组织、有资金、有技术,可以轻车熟路地输送观点、输送情绪、输送矛盾,危害大、风险高。解决“剧本黑”乱象,首要的就是揪出这批幕后“黑手”,彻底斩断蓄意抹黑别人的利益链,对违规账号依法关闭,对相关“黑嘴”依法进行治安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剧本黑”经常出现的地方,便是各类网络短视频、网络微短剧中。这些重点领域,门槛低、传播广,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视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投机之地。去年底,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越是问题频发的领域,越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监管来持之以恒地整治,让那些靠着“剧本黑”来牟利的人失去生存空间。

  除了加强监管和整治,平台在内容建设方面要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作用。短视频、微短剧平台运用算法服务商业价值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坚持“内容属实”“流量向善”。一方面,要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受理投诉,要知道,网络“黑嘴”野蛮生长带来的流量不可能为平台的长远发展赋能,也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增强真实信息和严肃内容的推荐度曝光度,用事实澄清歪曲,用正能量压倒“毒流量”,避免恶意抹黑信息的滋生泛滥。

  从最近几例恶意抹黑事件的评论区中,我们可以看到,总有一些读者能够理性正气,凭着穿透剧本的好眼力戳破剧本背后的虚假叙事。背离事实的抹黑总是经不起推敲的,只要广大网友能够保持情绪冷静,抛弃本来偏见,坚持客观理性,多问一句“可不可信”,多想一层“真还是假”,也许就能从中发现端倪、看清真相。受众保持清醒,再精彩的剧本也只能是自娱自乐,难以为继。

  善意的批评推动社会进步,但蓄意的抹黑只会污染环境。也请“网络黑子”不要再做害人害己的事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