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深入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领域改革举措,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会《决定》的60条中,最后一条就是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提出“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近段时间,各地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做这件事,全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深入人心。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全面对标是大前提,改革任务决不允许打折扣,这是严肃的政治要求;但它并不等于平均用力,搞成“上下一般粗”。如果从上到下的“颗粒度”是一样的,那改革便容易流于形式,削弱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这样的落实,并不是真落实,必须坚决防范和杜绝。
一
“上下一般粗”起初是形容人的身形上下一样粗细,现在多被用来描述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指的是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没有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认真消化,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层级多、链条长,在这个完备的架构里,各级政府的职责、定位都很明确,这是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有赖于各级政府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改革举措并有力贯彻执行。要让一项改革举措取得成功,宏观的方向、中观的深化、微观的执行,都缺一不可。哪个层级、哪条战线该抓什么、怎么抓,都应“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从自身实际出发。如果照本宣科、照搬照抄,这是应付对付,如果落实不力,再好的改革都会落空。
不仅如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除了职责、定位、要求有所不同,彼此之间还相互影响和促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重路径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一项重大改革在党中央的战略擘画作出之后,都有地方进一步细化和深化;而地方的创新创造,反过来又为党中央推进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
很多人熟知,1978年在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决绝地按下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所以在几十年后仍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它来自基层首创,改变了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
与40多年前比起来,今天的改革面临的形势挑战更为严峻复杂,对创新创造也就更加迫切,当然,难度系数也更大。这样一来,地方抓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更加需要力戒“上下一般粗”,创造性落实中央要求,推动改革不断走向纵深,取得实效,创造经验。
杭州一公司数字工厂车间,机械臂在运输轮胎半成品 图源:新华社
二
现实中,“上下一般粗”的问题虽然只是少数存在,但对于改革落地很不利,尤其会直接影响地方和部门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含金量。以下一些不良倾向,容易衍变为“上下一般粗”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坚决避免。
比如,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要素和环境,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庞杂的研究对象、复杂的矛盾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明白的,电脑程序也是计算不出来的。
而且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地方的表征、堵点、情况等不尽相同,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也有差异,若是毫无针对性,不加消化、不接地气地机械执行,或以简单粗暴“抄别人作业”的方式去借鉴,则必然“改”不出理想成效。就好像一种绿植,一旦被移植到另一种陌生环境里,就可能会因为适应不佳而枯萎。
再如,拿常规工作包装改革。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搞改革不需要富丽堂皇的装饰,要的是简单的求真务实。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奉行“拿来主义”,把一般性工作、常规性工作冠以“深化改革”的大帽,把一些本就在做的事情改头换面一下,就自称是“改革”。
还有的擅长玩文字游戏,让一个原本需要长期积累共识、积累经验的改革,在三言两语中就实现了突破、达成了圆满,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还如,停留在问题表面应付改革。改革一定是有突破的,一定是直击问题、穿透本质的。但随着改革链条长度和深度的延伸,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出现畏难情绪、应付心理,让改革掉进“新瓶装旧酒”的陷阱中,还有的把改革当箩筐,啥都往里装。这样去落实改革,必然是“隔靴搔痒”。
改革如果停留在表面,就不可能触碰到真正的痛点、淤点、堵点。在党中央的改革框架下,要沿着既定的方向和思路继续深入下去,不回避、不退缩、不畏难,去解剖疑难杂症、打造最佳实践,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慈溪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图源:“慈溪改革”微信公众号
三
谋划推进改革过程中,如何避免“上下一般粗”,让改革更准、更实、更有效,确保能够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不同,这份不同体现的正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这才是真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每一条都是对问题的观照。但同一项改革,对于各地来说需要破解的焦点不一样,尤其是党中央给的方向、出的题目,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深入下去、积极探路。
近期,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在密集开展调研,有的还邀请专家学者、基层一线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本地区本领域的改革方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倾听群众呼声、相信群众智慧,不仅是一种价值立场,更是把改革搞对头、搞成功的重要法宝。
既要全面布点,也要盯牢重点,向沉疴顽疾开刀发力,以大无畏的担当和勇气攻坚突破。改革就像“十个指头弹钢琴”,但不能十个指头平均用力,有重点、有节奏,同时相互配合和贯通,才能弹出动听的旋律。
特别是对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关键在于抓住要害,而不在于数量多少。客观上讲,我们很难通过一轮改革,把面临的所有难题都攻克掉,这不现实。所以一定要盯着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坚突破。这样的改革,切口不一定很大,但是改革味很浓、成色也很足,而且撬动作用大,是老百姓所期待的。当然,这往往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尤其需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思变才会求变,求变方能改变,改革要在拥抱变化中蹚出新路,在关键部位关键环节激荡起奔腾不息的浪花。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危机,不思变求变,就无法赶上变革的浪潮,不去改革就不会有改变,甚至成为被时代抛弃的对象。
现在我们都需要一次思变,既有对这个时代变迁的深刻感知,也有对自身发展阶段、面临问题的深入洞察,然后再去寻找新的方向、新的工具、新的办法。就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需要我们根据环境、要素、时机的不同,找准发力点,破题解困、勇于创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上下一般粗”就不会有存在的空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