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作为“后海派”代表人物、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教育家于右任曾作挽联悼念吴昌硕:“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对于吴昌硕的书画、金石成就,今人多有了解和赞誉,但对于其古典诗歌方面的造诣,或者说对于作为诗人的吴昌硕,可能知者寥寥。其实,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吴昌硕首先是以“诗人”自况的:“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
赏读吴昌硕的诗歌,走进大师丰沛高洁的精神世界,有三重心境值得细细品味。
吴昌硕 图源:“西泠印社”微信公众号
一
有哲学家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可以说,生于乱世的诗人吴昌硕,一生颠沛流离,无时不在回忆和回望“梦里老家”。昌硕诗歌蕴含的第一重心境,就是对故乡山水的款款深情。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唐代诗人周朴的《董岭水》,吴昌硕珍爱有加,多次书写、题款。令他反复流连、玩味的,不仅有诗中景物、意境的清奇,更有那份对故乡山水、风物的怀想与眷恋。
据统计,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两千余首吴昌硕诗文手稿中,有近半是歌咏山水、题写花鸟之作,而这些诗作抒情、状物的原型,大多有其家乡山水草木的影子。
吴昌硕因少时有过多年耕读生涯,曾写下《鄣吴村杂诗》《鄣吴村诗梦中作》等,抒发对家乡的感情。因战乱迁住到安吉县安城村定居后,他还利用空地开辟了一个“芜园”,并自号“芜青亭长”。
身边的一花一草无不是他作诗的灵感来源。酷爱梅花的他不仅在园中种下梅花树,还经常赋诗咏梅,“苦铁道人梅知己”“梅花忆我我忆梅”;观荷时,他也留下不少题荷诗。比如,“荷花荷叶墨汁涂,雨大不知香有无”,诗与画相映成趣,“活泼泼有生机”。
吴昌硕离家游学后,在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并将这份情怀咏之于诗。看到兰竹,他写下“此是芜园旧风景,几时归去费思量”;提到竹笋,感叹“客中虽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甚至吃菜时也会联想到“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
吴昌硕的四孙吴志鲁曾说:“先生定居上海后,晚年思乡之情难以言表。见到家乡人来,非常高兴。不管相识不相识,都盛情招待,对家乡的近况问个没完。”
吴昌硕《墨梅图》与《篆书乐无饮且六言联》 图源:“浙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二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吴昌硕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流民图》题诗”这一类直面现实、为民请命之作。昌硕诗歌中的第二重心境,是对民生疾苦的无限同情、与时代命运的深切共情。
1860年,年轻的吴昌硕目睹战乱摧毁家乡。他曾在诗中写道:“一炬尽焦土,几家沈劫灰。何方堪避地,有路是泉台。”
“海内谷不熟,谁怜流民图。天心如见怜,雨粟三辅区。”1919年夏,全国多地发生水灾,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有识之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并付诸行动。当时,画家王一亭作《流民图》多幅,用于赈灾义举,吴昌硕积极响应,为《流民图》题诗多首,并促成社会贤达认购,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救助灾民。
关注现实、直面忧患、融入时代是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比如屈原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根据亲身经历创作“三吏三别”。吴昌硕为《流民图》题诗,同样源于诗人强烈的悲天悯人情怀。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吴昌硕还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涯,虽然短暂,却折射着他救亡图存、以身许国的信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吴大澂请缨出征,吴昌硕投笔从戎,随其御寇,然而甲午战败的结局终未改写。当时,吴昌硕写下诗句悼念丁汝昌:“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呜呼吾国多烈士,精卫衔石沧溟填……”
1925年,吴昌硕虽已年迈多病,但仍不遗余力地推动爱国主义运动。那一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即“五卅运动”爆发。吴昌硕再次作画义卖,并含泪写下长诗《五卅祭》,“战场直北斜桥东,画界岂有鸿沟风”。
浙江美术馆的“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 图源:“美术报”微信公众号
三
“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昌硕诗歌饱含的第三重心境,是艺术追求的永无止境、对独创性的孜孜以求。
吴昌硕自称“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由于生逢乱世,早年未能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他在《缶庐诗》“自跋”中说:“然大雅宏达,不肯薄视予,恒语以诗,心怦怦动。”
带着对艺术的追求,吴昌硕曾来到杭州“诂经精舍”,追随儒学大师俞樾治经学。1874年,他又在嘉兴结识了金铁老、蒲华等诗人、书画家,金铁老建议他“学游还学诗”。于是吴昌硕不断在游学中历练,诗境大有增进。跟随同乡施浴升学习作诗,师从杨见山大师学艺……在与众多时贤相互酬唱中,他汲取、融汇了各家之长。对于吴昌硕的诗歌成就,有人评价:“书画家诗句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
“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这是吴昌硕晚年的一首兰花题画诗,大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臻于“化境”之意味,充满灵性与生命力。
这种“化境”,来自于诗文与书画、金石的相互滋养。印中有书、以书入画、画中有诗……书法家沈曾植在《缶庐集》序中说:“翁(吴昌硕)顾自喜于诗,惟余亦以为翁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朴古自金文,其结构之华离杳渺,抑未尝无资于诗者也。”
这种“化境”,更来自于吴昌硕“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在艺术教育中,他强调“师古而不泥古”“画当出己意,摹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还认为艺术贵在通达、通透,“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昌硕先生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艺术精神、人格魅力、高深的造诣、高旷的襟怀,永远值得后人景仰。正如以昌硕文化为主题的歌曲《你远行 行未远》中所唱的那样:“山高高,路漫漫。大师远行,行未远。”
为致敬吴昌硕先生,继在浙江美术馆火热开展一个月后,“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今日回归先生故里安吉继续展出,且让我们再去感受先生翰墨铁笔中的意境和风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