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做好事,难吗

字体:
—2024—
09/14
08:54:29
2024-09-14 08:54:29 来源:浙江宣传

  近段时间,杭州28路公交车司机孔胜东退休的消息在线上线下引发热议。在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班车上,许多乘客和朋友专程赶来道谢、送行,只为说一句“谢谢孔师傅,再会”;社交平台上,“杭州人都认识的劳模退休了”“杭州28路公交车司机有一车粉丝”等话题讨论度颇高。

  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坐28路公交车时的情景,想对扎根一线42年的孔师傅说一声“后会有期,退休快乐”;也有人钦佩孔胜东38年坚持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点赞他是“这座城市里的‘活雷锋’”。

  一位公交车司机为何能牵动一城人的心?做好事,到底难不难?

  一

  在介绍孔胜东的名字前,常常会有一长串“前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杭州人”……但他曾说,“介难为情,我做的都是小事啊”“我不是什么典型人物,为人民服务,就是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

  一声“孔师傅”,可能在他听来更为亲切。公交车上,他是平安护送百姓出行的“孔师傅”;修车摊上,他是耐心助人的“孔师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把“做好事”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在他的笑容里似乎可以看到,做好事并不难。

  “开一辈子公交车,做一辈子志愿者。”在孔胜东的职业生涯里,有过数次“转折向上”的机会,但他一一婉拒。比如,曾放弃了去办公室的工作,转而申请当乘务员,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回答是:“乘务员人手紧张,大家一个月休不到一天。年轻人要站出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从机修钳工到乘务员再到驾驶员,他的每一次选择,几乎都源于这样一份责任感。

  “为乘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孔胜东在公交车司机生涯中收到过3000多封表扬信,没有一件投诉。他的一天,从打开车门、清洁车厢、检查轮胎、绕车一周开始,不漏掉每一个细节,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在稳稳握住方向盘的同时,孔胜东还会提供许多“增值服务”,比如在车辆自动报站后,他还会人工语音报站,告诉乘客可以怎么换乘,这里有哪些地方可以游玩,甚至还自制了沿线导游图、转乘示意图等。

  “只要还有力气,就会坚持下去。”有句话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为别人撑一把伞”,孔胜东就是如此。他曾有过冬夜找不到修车摊的经历,因而想到开设一个免费修车摊,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1986年开始,每到周六晚上,孔胜东的义务修车点就会准时“开张”,就像是与这座城市的一个“约定”。一到现场,他拿出工具箱便开始俯身干,一坚持就是38年。附近的居民就这样看着他从20多岁的“小孔”,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孔”。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时兴起、举手之劳的好事,可能很多人都乐意去做,但一直坚持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图片

孔胜东在杭州雷锋广场志愿便民服务活动的现场,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从古至今,这些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也深深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在公交车上让个座、搀扶老人过马路、送迷路的小孩回家、业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这些都是很多人日常会做的好事,听起来也并不难。

  但为什么一旦探讨起“做好事太难了”这样的话题,就会引起社会上很多人的共鸣呢?在笔者看来,或许是人们的内心会存在一些客观或主观顾虑。

  比如,牺牲个人利益。做好事需要付出,有时是时间,有时是金钱,有时是精力。为给乘客提供更舒适的出行空间,孔胜东会自费购买装饰品“装修”车厢;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要贴上一部分的零件费用。在部分人看来这么做不值得,连他的父母都曾表示不解,“人家改革开放‘下海’赚钱,我们儿子赔钱学雷锋”。

  比如,需要承担风险。“好心没好报”,可能是一些人对于当好人、做好事存在风险的担忧。好心扶起摔跤的老人反被起诉要求赔偿,帮助接送邻居的小孩结果因意外背负骂名,这样的事在社会上发生过不止一次。类似“看到老人倒地,到底能不能扶”的问题,甚至常常引发争议。当善举被贬低,当好人被冤枉,做好事成本增加,久而久之,人们想做好事的意愿下降,想主动伸手助人时,便会忍不住三思“到底要不要”“有没有风险”。

  比如,可能遭到误解。有时候,做了好事却被认为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也让人寒心。当年轻的孔胜东摆起免费修车摊时,就曾有人把他当作爱出风头的毛头小伙子,坚信他“搞不了多长时间”。社会上不乏这样一种现象:对做好人好事的人冷眼相看,认为一定是“别有所图”“动机不纯”,甚至还有一种论调是“小心那个助人为乐的人”,从而导致那些纯粹的热心人左右为难。

图片

乘客跟孔胜东打招呼 图源:“杭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三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说,“孔胜东构建起了我对杭州温暖的初印象”。高楼大厦能支起城市的骨架,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却由人的精神风貌来标示。未来,如何才能涌现出更多“孔师傅”,将杭州这座城的温暖延续下去?

  多一些“微光”。有人说,孔胜东已成爱心杭州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人了解到这种品格,进而热爱这个城市、温暖这个城市、引领这个城市,让更多人愿意表达善意、做出善举。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修车队伍中,孔胜东志愿服务队的公益力量在不断壮大;各行各业的人也受到了感染,比如夏天路边常常可以见到免费凉茶摊,常年为环卫工人准备套餐的小饭馆增多了,等等。还有,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高架上阻止他人施暴的车主孙子见……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凡人善举,让我们看到了微光可以成炬。这样的温暖接力,值得一直传递下去。

图片

杭州一处爱心凉茶摊为户外工作者送上清凉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多一些“敢于”。值得关注的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不敢多做好事”的担忧,比如害怕担责、引火烧身等。这背后更多的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种担心因此被讹的“正义焦虑”。

  如何为“撑伞者”撑起伞,让更多好人敢于站出来、敢于做好事?一方面,多一些专业性的支持,通过组织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培训体系等,让好人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对“好人”的保护,《民法典》就已经有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被很多网友点赞是为好人“解压”。

  多一些“记得”。要让更多人坚持做好事,除了内驱力和受助者的正向反馈,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出尊重好人好事、赞扬好人好事、回馈好人好事的氛围。其实很多人坚持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发自内心的善意才是源动力,这点点善意,值得被“记得”。

  比如杭州钱江新城附近的广场上,矗立着“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雕像,见证着这份真善美;跳水救人小哥彭清林也被授予“杭州好人”等荣誉称号,还成为亚运会火炬手,传递火炬也传递善意。

  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最美人物”“最美现象”不断涌现的强大支撑。当“让好人有好报”成为城市的一种风尚,那么做好事便不再困难,也不再令人犹豫。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