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人生究竟有多少“关键阶段”

字体:
—2024—
10/18
09:43:44
2024-10-18 09:43:44 来源:浙江宣传

  你可能和笔者一样,常常听过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小学五年级至关重要”“高一太重要了”“大三是最关键时期”等说法。

  对于人生中的这些“关键阶段”,还有很多专家、博主围绕掌握“避雷”的办法、走好人生的道路,提出相应“关键性意见”。

  不禁要问:人生真的有这么多“关键阶段”吗?我们又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图片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一

  人生阶段的划分有很多种标准。有根据年龄分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还有根据重要人生节点来分的,如求学、就业、结婚、生子等。而放置到现代人的生活语境中看,人生阶段该怎么划分、该怎么看,又慢慢发生了新变化。

  细分越发夸张。将“X岁很关键”作为模板输入搜索引擎,可以得到很多细分结果。以青少年阶段为例,恨不得给孩子的每一年都再划分几个月,“分秒都很重要”。因此有网友调侃,“中国人的一生都很关键”“都是转折点,人生就是一个圆”。

  意义无限拔高。一些短视频通过强加“帽子”,将某个“关键阶段”的意义和影响拔高到近乎夸张的程度,比如“幼小衔接影响一生”“35岁是人生重大转折点”,给人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的感觉,令听者不可避免产生一种唯恐掉了队的恐慌和焦虑感。

  道理张口就来。“这些道理你越早明白越好”“据权威机构研究”,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人,明明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开口就是“专家说”“据研究”等话术,输出的其实是大差不差的内容和观点。

  网络信息中,部分善意的劝诫、指导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比如有人称高中文理分科阶段很重要,家长要从孩子的优势、兴趣出发找到适合孩子的学科,不要一味追求热门,等等。但不可否认,其中不少是营销号吸引流量的手段和说辞,改个年龄、换个场景就是一个新视频,更多是在贩卖焦虑,试图用流量变现。

  二

  人生处处是“关键阶段”的言论为何总能赚足眼球?这反映出当下的一些社会心态。

  比如,“一次定终身”的思维理念。这样的想法在我们身边不少,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等。随着时代发展,虽然“一招定胜负”的可能性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合理的制度设计当中逐渐弱化,但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话语、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观念,仍然影响巨大。每当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一次选对,终身受益”“一次选错,满盘皆输”,都希望自己及子女牢牢把握好每个“关键阶段”,不致人生脱轨。

  又如,“效率至上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人们渴望“一帆风顺”,希望始终快人一步,读书时要“提前录取”“保研保博”,参加工作后要顺顺利利往前走。为此,少数人开始研究“成功学”,迷信所谓“处处是关键阶段”,以期提高“人生效率”。

  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时常对前路感到迷茫,“关键阶段”则如同沙漠中显眼的路标。相比花费时间去关注复杂难言的过程,盯着一个目标跑、沿着一条道路走,似乎总要划算一些,更容易接近终点。

  再如,“唯恐落下来”的心理状态。很多人自小就处于紧张竞争的状态。小时候,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让我们感到必须不断在学习中赶超他人;长大后,生活工作压力倍增,求职时的面试考察,职场上的升职加薪,社会眼光审视下的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再加上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于人生“关键阶段”的夸张渲染,又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就像有人说:“我们并不笃定‘努力就会收获’,但明白‘不努力就会掉队’。”多重因素影响下,“关键阶段”被推上“神坛”。

  我们不能否认“关键阶段”有一定的科学性。学会把握“关键阶段”,确实有可能实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如此,其中还承载着父母长辈以及社会对年轻人的关心,希望大家不要耽误时光、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但凡事过犹不及,在重视“关键阶段”的同时,“不问过程”结出的“果”是否会苦涩、低头赶路是否会错过沿途的风景、人生是否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等问题,也不能被忽视了。

  三

  有网友说,如果人生“处处是关键”,只会导致“处处不关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关键阶段”?对此,笔者有三句话和大家共勉。

  第一句:处处“关键阶段”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很多时候,所谓“关键阶段”需要每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判定。如果粗暴地将人生划分为一个接一个的“游戏环节”,时时处处要把握好“关键阶段”,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每个人都是第一次经历人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皆好。

  前行的道路千差万别,没有既定的路线,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不偏不倚地踩中每一个节点。时时“修复BUG”、踩好“平衡木”才是人生常态。就像“职场强人”可能会在生活上少放一点精力;专注生活的人则希望工作之余能拥有更多个人时间。这些都是生活的千姿百态。

  第二句:生活的精彩在于个性而不在于跟随。

  大部分“关键阶段”都更强调规则的普适性,似乎人生都要按照既定剧本上演。“成长只有一次”“刚入职前五年是关键期”“退休后,才是人数的关键期“等说法,也许有提醒督促用意,但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天性、性格等也都各有不一,理应走出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这些“关键阶段”言论,可以当“仅供参考”的建议,但不是非做不可的“金科玉律”或是急于对号入座的“金箍套索”。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是属于自己的“关键阶段”。“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其实真的不需要亦步亦趋,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匆匆忙忙奔波。

  第三句:人生本就是一场勇敢的单程探险。

  有人年轻有为,辛弃疾20岁出头就能文能武,名声大噪;有人老来得志,黄公望81岁才完成《富春山居图》;还有人一生沉寂,创作的作品直到去世以后才得到广泛认可……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际遇不同,成就也不同。人生这趟旅程中,可能有瑰丽的风光与美妙的邂逅,也可能有艰苦的遭逢和苦涩的遗憾。少年意气,能挥斥方遒,老骥伏枥,也能志在千里。

  有人说,在所有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未来充满未知,与其听别人来分析关键不关键,不如大胆往前走,去经历,去体悟,去总结,去欣赏。不断探索前行、做出选择,走好自己的路。再回头看,每一步都算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