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来到延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离开延安后,他撰写《南侨回忆录》,创办《南侨日报》,用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今天,要向外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开好路、打好牌。全球化演进至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相连。千千万万的海外侨胞,就如同触达世界最鲜活的“神经元”,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桥”。
那么,该如何打好国际传播中的这张“侨”牌?
图源:IC photo
一
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出海”又“出圈”的灿烂历史。2000多年前,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开辟了横亘东西的丝绸之路,伴着驼铃声声,将多彩的文化融于五彩的丝路。
今天,一张“侨”牌,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化“出海”的蓬勃力量。有句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侨者,桥也,一头扎于华夏的乡土,一头映于他国的苍穹,架起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
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海外华侨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海外侨胞在世界各地开设了2万余所华文学校,成立2.5万余个华侨华人社团,创办千余家华文媒体,“华社三宝”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独特资源。再如,海外几十万家中餐馆共同演绎了“舌尖上的中国”,它们也是几十万个“打开”中华文化流量的“窗口”。当国际友人经由海外侨胞推介走进中餐厅,这种流量就产生了呼朋引伴的裂变效应、日积月累的乘数效应,中华文化也就找到从“入口”到“入心”的传播路径。
是经贸往来、务实合作的“桥”。海外华侨群体凭借着“祖传”的勤劳和智慧,打拼出一片片新天地,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还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纽带作用。浙江是全国重点侨乡,数据显示,浙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共205万,分布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厚的侨务资源成为深化经贸合作的巨大优势。浙江青田有8万以上的华侨华人遍布“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国家,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年交易额超2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无论身在何处,唐人街的一盏盏大红灯笼,就是中华文化醒目的符号;无论世事沉浮,每一位侨胞逐梦留根的故事,都是世界读懂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2月17日,游客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唐人街观看舞龙 图源:新华社
二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侨胞既是主体也是载体,既是内容也是渠道,既是“传者”也是“使者”。
“侨”见中国精彩。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何以跨越国界、打动人心,感染异国他乡的人们?每一位侨胞都可以是“行走的名片”。以“一带一路”为例,许多海外侨胞作为丝路新使者,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在异国他乡,结合所在地的理念思维、价值观,构建出一个个充满异域风情却又与中国紧密相连的“丝路故事会”。
这些故事既带着鲜明的中国色彩,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国叙事,而是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如同一扇扇窗户,让国际友人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立体、可亲可爱的中国。
“侨”见文化星火。由于认知定势、圈层隔阂,文化的传播难免会遭遇传而难通、传而不信的尴尬。此时,借侨之眼、借侨之口,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转化视角、消弭隔阂。广大海外侨胞在走遍五湖四海中学会了既讲“中国话”又用“世界语”,能够以“中话西说”的形式,找到国际受众最能接受的切入点加以扩声,使中国故事更悦听、动听。
像从“中国龙舟之乡”走出去的温籍侨胞,不遗余力地在海外传播龙舟这项传统民俗,在法国、西班牙等国建立起海外龙舟基地,推动龙舟表演走进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以“侨”为“桥”,海外侨胞如传播中华文化的蒲公英,在海外传扬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珍贵。
“侨”见美美与共。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共通互融的创新路径,力求构建叙事体系,让世界“听见中国”。海外华文新媒体也是其中一支力量。他们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的传统范畴,而是积极拓展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搭建起一座座沟通中外、连接心灵的桥梁,努力消弭“文化折扣”,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跨越障碍,相互理解和欣赏。过去5年间,海外华文新媒体的粉丝总量实现了成倍增长,为传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作出了积极贡献。
6月30日,“冠军龙女”龙舟队在巴黎奥运会圣火传递中 图源:新华社
三
新形势下,如何让“侨牌”变“王牌”,让中国故事更好跨山越水、走向世界?笔者以为,可以重点打好4张“牌”。
“温情牌”。近年来,受到海外疫情、国际形势等影响,部分海外侨胞的生存环境面临恶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为海外侨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比如,站在“家人”的立场理解和体会侨胞的处境与需求,积极关注他们在海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其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持续传递温暖,让侨胞感受到祖国永远是坚强的后盾和温馨的港湾。
“青年牌”。侨界新生代和留居海外的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生力军、主力军。数据显示,浙籍海外侨胞中,年龄在20-59岁的占总数的八成。不同于第一批“赤脚闯天下”的老华侨,一些侨界青年思维更加活跃,又与外国青年生活环境接近、学习经历相似、语言习惯相通,是文化交流的澎湃“后浪”。
应当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主动团结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优秀侨青代表。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情感上与他们拉近距离,更需在实践层面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促使其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并支持其发挥优势,担当起中外对话桥梁的角色。
“商贸牌”。中国的改革开放,有海外侨胞的一分功劳。对内,40多年来,侨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为祖国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对外,侨胞们走南北、闯天下积极打拼,塑造了良好的华商形象,“宁波帮”等名号蜚声海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汇聚侨智,引导其积极作为,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牵线搭桥,为家乡产业引才引智,开创海内外华商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文化牌”。习近平总书记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海外侨胞与故乡故土有着天然的血脉传承、共同的文化根基。巧借中国传统节日和各类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发动海外侨胞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以更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性地讲述中国故事,效果可期。
如果说,海外侨胞迁徙世界的足迹是带着乡愁远行,那么,这一抹乡愁一定印有中华文化的印记,是每一位侨胞前行的动力,也是我们做好国际传播的依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