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多回家吃饭

字体:
—2025—
07/12
10:17:54
2025-07-12 10:17:54 来源:浙江宣传

  你有多久没陪家人一起吃饭了?回家吃饭本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可对于那些在外奔忙的人,比如部分领导干部,回家吃饭似乎是一件难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回家吃饭是寻常百姓平淡日子里的温馨时刻,也是领导干部守护清廉作风、涵养优良家风的重要方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小家”的安宁,谈何“大家”的稳固?

  有的领导干部顾不上回家吃饭,可能是困在了压力大、负担重的忙碌工作中。“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就要反馈情况,晚上还要交总结材料”“难得能回家吃顿饭,手机一响又得出门了”……工作忙、加班多成为很多人的常态,有的领导干部还身兼数职,线下早出晚归,线上随时待命。起初,家里人还觉得“忙点好”,可时间一长,便不太能理解:“每天都在忙,饭也不回家吃,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有的人不回家吃饭,一个原因在于长期应酬过多。比如,将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希望寄托于饭局,认为“饭到位了,事也就到位了”;为了融入某些“小圈子”,主动请客吃饭、维系感情;尽管自身并不热衷于在外吃喝,却碍于情面,难以拒绝同事、朋友、老乡的邀请,只好应承下来。但出门应酬有时难免会有人情往来和利益交换,一些干部就是在这样的觥筹交错间消磨了意志、败坏了作风。

  还有人是主观上不愿回家吃饭。他们在工作中是“受人尊敬的领导”“靠谱的同事”,回到家却可能要面对伴侣的抱怨、孩子的顶嘴,内外的“温差”导致他们对回家吃饭产生抵触心理。这看似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实际上是家庭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任何一方在家庭中“缺位”,“小家”都可能失去温暖与生机。

  这些年,多个地方和单位发出“回家吃饭”倡议,鼓励领导干部回家吃饭,“让回家吃饭真正成为‘家常便饭’”。不少领导干部的家属纷纷表示,要督促领导干部养成回家吃饭的习惯,“用可口的家常饭保护领导干部的胃,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拴住领导干部的心”。

  “多回家吃饭”,这句关怀之语看似朴素寻常,实则意味深长。涵养良好家风,可以从回家吃饭开始。

  和家人团聚时,跟爸妈唠唠家常,与爱人说说心事,听孩子聊聊学校里好玩的、闹心的事……一家人七嘴八舌,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让疲倦的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也能让人在亲情的抚慰中汲取治愈的力量。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多回家吃饭,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平淡的幸福弥足珍贵。

  对孩子成长而言,没有比高质量陪伴更好的教育。曾国藩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重视家庭教育才可能让孩子成长为贤良的人。平日里的一餐一饭间,恰恰可以成为向孩子传授为人之道、涵养优良家风的契机。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便常和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其外孙女吴荔明这样回忆道:“全家把吃饭时间也看作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既可饱餐一顿,又可聆听公公有趣的谈话,每到此时大家都无拘无束地围坐在一起,十分开心。”

  多回家吃饭,也能多出一些个人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考察时曾说:“即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领导干部自觉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久久为功,庸俗的东西就近不了身。”这番话告诉我们,在工作时间之外,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提升精神境界。读书是思想的“催熟剂”,能沉淀浮躁、淬炼智慧。政策文件之外,多读些经典理论,夯实为人为政的根基;业务工作之余,多翻阅历史人文典籍,为理性的思考填充感性的细腻;与孩子共读一些“杂书”,可以让孩子熏陶在书香中,开阔眼界、丰盈心灵。书页翻动之间,不仅能涵养领导干部个人的修为,更能给家人、同事带去扑鼻的芬芳。

  再如,培养正能量的兴趣爱好,在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家庭和睦。爱好书法的,可以多铺纸研墨、以笔寄情;喜爱摄影的,不妨与家人一起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既培养审美情趣,也增进情感交流;注重健康的,可以带上孩子外出跑步、打球、爬山,既能强身健体,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养成坚韧品格;空闲时间邀请家人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中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

  年少时,每每听到“回家吃饭”,就知道家里的饭桌上已经准备好了热饭、热菜;长大后,家里那张小小的饭桌,却成了一些人平时最容易忽略又最该珍惜的地方。多回家吃饭,让家常菜的香味成为最温馨的记忆,让属于自己的时间成为干事创业路上最亮眼的“伏笔”。优良家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党员干部更应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工作再忙,也要记得多回家吃饭。家里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却尽是藏在细枝末节里的“小确幸”。细水长流里的惦念和牵挂,是最珍贵的风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