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陈列馆,开馆仅百日,客流就突破10万,是如何做到的?
在江南水乡古镇南浔荻港,有这样一座“国字号”陈列馆,场馆占地虽然仅7600平方米,却能带游客一览中国千年非遗风采,它便是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
作为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的线下展馆,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自8月24日开馆到12月1日,刚满100天。这个陈列馆究竟有何特殊之处?爆火的背后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外景
一
2022年12月30日,《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开播。节目通过非遗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方式来打开非遗,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
节目第一季播出后广受好评,让许多人对中国悠久、厚重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非遗文化的多样化展示有了更多的期待。
回应期待,如何让非遗文化走出屏幕、走向大众,实现线上看片、线下打卡的双向奔赴?对于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中国非遗宝库,除了用一档节目集中展示,还可以用什么鲜活的方式让游客更亲密地接触?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应运而生。作为节目的线下延伸体验场馆,以及我国首座展示全国各省份重要非遗文化的展示馆,它将第一季节目中出现的所有非遗作品打包入馆、活态呈现,通过文化味、生活化、沉浸式的打开方式,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非遗体验。
该馆选址地湖州市南浔区,是《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浙江篇的取景地,非遗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辑里湖丝、双林绫绢、善琏湖笔等国家级非遗招牌,还拥有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运河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南浔荻港位于大运河畔,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千年水乡古镇,因“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有“苕溪渔隐”之称。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荻港村
二
游客们走进荻港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一边感受乡土气息,一边开启独特的非遗体验之旅。“花若芬芳,蜂蝶自来”,陈列馆“引流密码”在于它带来的诸多新奇体验。
比如,布局“浓缩版”中国非遗。如何在一个有限的非遗空间,让游客看到无限的非遗世界?陈列馆在布局上动脑筋,精心设计了序厅、非遗长街、非遗工坊三大板块。
序厅的超大曲面屏将中国非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为游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非遗“视界”。最妙的是非遗长街,融入了各地非遗“顶流”元素,如浙江西湖绸伞、四川道明竹编、河北蔚县剪纸等。一些游客拍手惊叹,“逛一下这条长街,差不多走完半个中国的非遗之旅”。作为项目体验转化场所,非遗工坊开发的非遗体验课程超100项,带领游客在学习体验中领略非遗之美。
浙江厅
又如,展陈“高大上”吸睛作品。陈列馆用实力说话,用作品俘获游客芳心。依托《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丰厚资源,陈列馆展陈了81位非遗传承人的160多件非遗作品,其中国家级非遗作品就有111件,甚至还有中法建交60周年展览的28件旷世巨作,如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青釉跳刀斗笠碗》等。每一件作品,都是各地的实力派代表。
游客有时还能在此“邂逅”重磅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列馆通过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宝力高演奏马头琴等形式,让带着猎奇感进馆的游客,瞬间“拉爆”满足感,由衷赞美“奇妙之旅,不枉此行”。
再如,提供“沉浸式”幸福体验。为了让游客“浸入其中,难以自拔”,陈列馆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观展壁垒,还精心准备了可观、可感、可玩的系列体验,依托巨幕光影、CG特效、XR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光影秀场、17个互动游戏,让静态、有陌生感的非遗技艺“走到”游客眼前。
比如,在展览省级非遗陈家菜时,场馆打造了双视角互动餐桌,游客只需要轻轻旋转桌子,就能看到视频里滚动的菜品介绍,在吞咽口水的同时,也将陈家菜的美食记忆悉数收入囊中。
铁打水花沉浸式体验
三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凝聚了全国的非遗精华,精准、深刻、创新地解读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掀起了线下非遗打卡热潮。但是,“爆红”之后如何实现“长红”?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
如今,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日均游客破千人,大部分都是奔着这个非遗文化IP来的。然而,陈列馆的IP还不够响亮,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馆,或者担心这个馆特色不够强、规模不够大,不值得来一趟。
因此,在未来发展上,陈列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需不断做大规模体量,让这个馆的影响力更大、特色更强、受众更多,进而让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比如,目前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只陈列了11个省(自治区)的代表性非遗作品,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展馆规模、丰富项目种类,力争呈现全国各个省区市的非遗代表作品。
陈列馆里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未来的玩法是无限的。如果因短期走红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仅仅局限于目前的一些玩法和内容,那么也难以走得长远。
要想赢得回头客,离不开玩法的持续创新,通过不断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参与感,打破游客“看完就走”的惯性思维。像荻港古镇以陈列馆为核心,结合桑基鱼塘、荻港景区等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鱼桑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让来参观陈列馆的亲子家庭可以边看边学。许多新玩法、新体验也在不断解锁,比如在周边开设非遗主题工坊和非遗文创商店,定期上新非遗产品,让游客每次来玩都有不同的非遗体验。
非遗工坊
陈列馆作为一座公益性展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但除了建设的成本,后续还有管理、运营的成本。如果不能将“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再火的地方也会慢慢失去发展动力。因此,陈列馆除了发挥传播非遗文化、提升社会效益的功能,也应考虑探索怎么将这个IP和这波流量利用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目前,当地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将陈列馆作为地方文旅的“卖点”,与周边的文旅资源相链接,推出一系列旅游套餐。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让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不仅讲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故事,还为活化利用非遗提供了有益借鉴。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有待陈列馆持续拓宽“非遗+”的发展路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