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有句俗语,叫“不到长安辜负眼,不到两浙辜负口。”意思是,若没有到长安城里瞧一瞧古都风物,便是没有眼福;若不到两浙一带尝一尝美食,便没有享受到口福。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作为当时东南第一州的杭州,商贸频繁,人口密集,吃的喝的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能流传下来的菜色更是精品。苏东坡就曾赞道:“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
可以看出,江浙美食曾是“老祖宗严选”,而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杭帮菜了。那么,杭帮菜是如何火起来的?
一
江南一带,鱼米之乡,物阜民丰。《隋书·地理志》曾对隋代之前的杭州等地有这样一句描写:“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足见当地食材的丰富多样。隋代之后,随着京杭大运河开通,忙碌的商船带着各地的美食穿梭南北,打破了饮食文化的“次元壁”。
到了唐代,宫廷贵族、文人墨客之中流行起了一种名为“船食”的吃法,大家泛舟水上,一边赏景,一边把酒言欢,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等都曾风靡过“船食”,美食和美景都不辜负。
宋室南迁,杭州成了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大都市,“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正因如此,这里的餐饮行业愈发繁荣,大小酒楼饭馆遍布大街小巷。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南宋时杭州出现的官办酒楼和民间酒楼,两者定位不同,风格不一,但服务周全。除了豪华酒楼,还有众多普通酒肆、食料交易市场等遍布城内外。杭州人对“吃”的追求,可见一斑。
大小酒馆内,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取长补短,形成了杭州饮食的新风格。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至于酒楼中的菜色品类,他也数了数,竟达240多种。
至于杭帮菜的称呼,则出现在清末民初,当时分为“湖上”和“城厢”两个派别。前者以著名的“楼外楼”为代表,精通于生炒、清炖及嫩熘等烹饪技艺,其菜肴中的鱼与虾,特别注重清爽、鲜美、脆口与嫩滑的口感;而后者,则以清河坊的“王润兴”为代表,致力于为大众服务,主打家常菜肴,口味上追求少油、少浆,整体清淡且鲜嫩可口。
不过,无论是哪一派,在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上,厨师们保持着一致的默契。“清淡”为主的口味,也因此成了杭帮菜的关键记忆点。
进入21世纪后,杭帮菜在全国各大城市落脚,其中,腌笃鲜、笋干老鸭煲、龙井虾仁、东坡肉等代表菜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厅里。
腌笃鲜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二
杭州人对美食的执着,寥寥数笔难以详尽,不过,因为名人雅士的追捧,倒是给杭帮菜留下了许多“名场面”。
比如那场元白诗酒会饮。一边欣赏西湖美景,一边吃着杭州美食,这样的场景悦口也悦心。有网友形容说,“肚子饱了,眼睛也饱了”。杭州“老市长”白居易早早体验了一番。823年,好友元稹赴任途中经过杭州,白居易直接在西湖上举行了一场船宴,为其接风。那一夜,二人泛舟湖上,作诗饮酒,吃着清蒸野鸭、莲房鱼包、荷叶鲊等时新菜品。
当时“西湖船宴”流行,西湖中还有上百艘船。船上不方便动火烹饪,厨师们就在岸上的酒楼里烧菜,出锅后由店小二坐着小船送到大船上,人们把这道工序叫作“入东海”。
比如那道“佳肴之王”东坡肉。要说杭帮菜中哪道菜品名气大,另一位“老市长”独创的东坡肉必定榜上有名。关于东坡肉来源的传说众多,其中有个说法是,苏轼疏浚西湖后,老百姓给他送去了肥美的猪肉和香醇的黄酒。苏轼吩咐家仆把肉和酒一起分发给城中百姓。没想到家仆听误了,直接用酒烧制猪肉,意外做成了这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还在杭州城里流传开来。
传说已无从考证,但东坡肉成名于杭州是实打实的。作为杭帮菜的当家名菜之一,东坡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是许多游客必打卡的杭州美食。
还有为莼菜上头的陆游。“西湖莼菜羹”也是一道出圈的杭帮菜。叶圣陶曾写道:“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虽然味本清淡,但莼菜的鲜还是赢得了许多人的心。陆游就对莼菜情有独钟,“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柳树绿、海棠开,赏着春色,陆游吃着鱼与莼菜,花下尽兴一醉,何等雅兴。
也许有人好奇,莼菜真的来自西湖吗?实际上还真是,明代《四时幽赏录》记载,莼菜早些时候以湘湖出产为多,“今西湖三塔基傍,莼生既多且美”。
一座城市的饮食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历史文化的影响,温婉清秀的水土为杭帮菜增添了气韵。灶台之外,碗筷之间,饮食不只是果腹之用,还代表着文化相传,杭帮菜也因此有了独特的“灵魂”。
东坡肉、西湖莼菜羹 图源:“浙江文旅政务”“西湖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近年来,网络平台上有关杭帮菜的讨论声频频出现,有网友说:“杭帮菜吃不惯,不如来瓶辣椒酱。”也有人回复:“那是没有吃到正宗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谈及如何擦亮杭帮菜这张名片,必然离不开对传承与创新的讨论。由此,笔者想到了三点。
以古为法,坚持精益求精。内秀的杭州人,把江南的秀美、灵动烧进了一道道菜色里。一道佳肴,必得色香味俱全,在烹饪过程中,食材要“追赶时令”、烧制要保留原汁原味,摆盘也讲究色彩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精益求精的追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帮菜的发展,不能脱离地方传统,特别是那些被岁月验证过的精品菜色,更不应在追求“出餐量”“翻桌率”中被中伤。要坚守“匠人”之心,在制作技艺上提升水准,在选料上好上加好,吸引更多食客。
以古为鉴,掌握创新火候。历史上的杭帮菜是有创新基因的,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和宋室南迁后,杭州人博采众长,这才有了杭帮菜。近现代之后,杭帮菜积极求变,推出了一批以传统名菜名点为基础而研发的新菜色,如将宋嫂鱼羹升级为宋嫂松叶蟹羹,将龙井虾仁升级成更加精致的龙井虾舫……既保留了传统的烹饪工艺,又带来了新的味蕾体验。
杭州旅游市场火热,加上外来人口流入、生活节奏加快等,城市饮食口味正悄悄随之改变。面对新的需求,杭帮菜要掌握好创新的火候,一方面要以传统为根,不跟风逐流,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推出更多的新杭帮菜,让杭帮菜走向大众化、年轻化、多元化。
与古为新,留住大众的心。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大众对杭州美食形成某种刻板印象时,如何破题,求新求变是必须要走的道路。比如进一步丰富杭帮菜的内涵,在保留鲜美、健康、精致特色的同时,将杭州主城区以外的美食融入其中;比如多走出去看看,向淄博、成都、长沙等以美食著称的城市取取经。破除杭帮菜的线上“黑红”流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线下入手,由政府部门和餐饮行业等各方共同努力。
苏东坡曾写过东坡肉的烧制诀窍,其中有一句是:“净洗铛,少著水……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事物在更新迭代的过程中,经历风雨再正常不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赋予了杭帮菜足够的底气,它也应该有决心、有耐心面对新环境、新需求,如烹饪般掌握好火候,“烧”出人们的“心头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